●認識作者

蕭紅(1911—1942),乳名榮華,學名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迺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文學洛神”。

1935年她首次以蕭紅為筆名,發表了小說《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並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了長篇小說《馬伯樂》和《呼蘭河傳》。

●藝術特色

茅盾曾指出:“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作品的重大價值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

這篇小說特有的韻味是貫穿其整個創作中的潛在的詩情,作為源於作家心靈的一種整體性的世界感受、人生體悟,它彌漫於作品中,成為小說詩意的積澱。這種詩情在小說中常常以詩歌的抒情形式直接傳達出來,連語言、韻律、節奏也都詩化了,讓人感覺不是在敘述故事情節,也不是在進行情景描繪,而是創作主體悲涼心理情緒的流動,直接感染著讀者。此外,蕭紅還常用詩歌慣用的“回環複遝”的藝術手法來抒情,造成一種回環往複的音樂感,強化了小說詩的情感和氛圍,讓人讀起來蕩氣回腸,富有韻味。

二、《呼蘭河傳》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

作者通過對典型的風土人情的描寫來展現濃鬱的地方色彩。在小說的第一章,作者就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冬日邊陲小城特有的景象,使用了“掃帚”“冰溜”“大車店”“狗皮帽”“裂口”等地方性語言,描繪了“北方典型的風土人情”,營造了一種特殊的寒冷氣氛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美。同時作者還通過描寫呼蘭城的風俗習慣,既展現了呼蘭城的風俗民情,又寫出了小城中人們的一種集體麻木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