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掠影(3 / 3)

第三天我們去位於華府南24公裏的華盛頓總統故居弗農山莊參觀。喬治·華盛頓總統是美國人心中的英雄,當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除原有土著印第安人外,大量的移民來到美洲謀生,而以英國來的移民為主。美國原為英國的殖民地,移民們為反抗英國統治者的苛捐重稅,而爆發了1775年的獨立戰爭。華盛頓被選為軍隊指揮官,1776年聖誕前夜在他領導下的大陸軍襲擊英軍,使大陸軍反敗為勝,經過八年戰爭取得美國獨立戰爭勝利。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並連任兩屆。退休後,他居住在弗農山莊。華盛頓喜歡花草樹木,來到他的故居,使人有置身於森林花園的感覺,莊園的主屋前有龐大的花園和草坪,屋後有蜿蜒曲折、寬廣平坦的波多馬克河,莊園保持了18世紀風格,有溫室、農場、豬圈、羊欄、馬廄。設有博物館展示總統的遺物、文件等,有一個電影院放映華盛頓總統的生平等電影。曾看過電影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們,華盛頓帶兵渡河打敗英軍時,電影中飄著雪花,觀眾頭上也飄雪花,周圍炮聲隆隆如身臨其境。因我們時間緊,未能觀看電影。華盛頓總統和妻子瑪莎的遺體安放在弗農山莊的家族墓地中,在一片森林中的幽靜小路的端頭,建有類似一個敞開的大型半圓形防空洞的墓室,墓室前有一座百花盛開的花壇,麵對墓室的右邊為喬治·華盛頓總統的棺槨,左邊為夫人瑪莎·華盛頓的棺槨,莊嚴、樸實,無軍隊駐守。

瞻仰者立足於墓前,向這位美國開國元勳致敬,銘記他的功績。

返回華府,在中國城用餐。因三天以來行程匆匆,多以美式快餐為主,已使大家不愛,需要吃點中國飯補充能量。見有一家餐廳寫著“沙坪壩”中文招牌,十分好奇,決定一試。這家餐廳不大,約有七八張四人座餐桌及兩張大圓桌。我們在其中一張大圓桌前坐定以後,侍者送上菜譜及茶。我問侍者:“為何你們的店名中英文不一致,英文為‘南中國(South China)’,中文為‘沙坪壩’?”侍者答曰:“這個餐館原名‘South China’,因老美隻認英文招牌,不變名稱回頭客才會多,中文名是老板家裏與沙坪壩有關,我也不清楚。”我說:“我們就是來自沙坪壩的。”侍者未多言。後來,上菜時老板親自端上“歌樂山辣子雞”並說:“你們來自沙坪壩啊!歡迎!歡迎!請品嚐家鄉特色菜。”我們都笑了,時為下午,客人不多,老板拉開椅子與我們同桌聊起來了。大致是他的爺爺抗戰時為東北流亡學生,在沙坪壩中央大學法律係讀書,與同學湖南小姐結婚,1949年去台灣。多年以後爺爺成為議員,奶奶為大律師,兩位老人最懷念沙坪壩的歲月。他的父母均留學美國做醫生,他與姐姐均在美國出生長大,姐姐繼承父母的專業做醫生,他念商科經營餐廳。有人看不起做餐廳,而他作為長孫備受爺爺、奶奶疼愛,他的爺爺對他說:“行行出狀元,想當初我是流亡學生一無所有,你不要聽別人的閑言雜語,事情都是從小事做起的。”特為餐廳取中文名“沙坪壩”,以紀念他們家的起源之地。我們邊吃邊聊,也談到過去中央大學的舊址現為重慶大學的鬆林村,並在該處建有中央大學紀念亭等。相談甚歡,最後年輕老板非要打九折結賬,我們稱謝告別。深感萍水相逢在異國,海峽兩岸存友情。

短短三天的華府遊跑馬觀花未及其詳,我們能進入白宮及國會大廈參觀也真是今生的奇遇。

2010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