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阿姐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想到要整理成書正式出版,她隻想把所愛所思寫出,隨後寄給校友級刊與學友們分享。但她做事嚴謹、較真,總覺得不是學文科的人描述事物難免不夠生動,故不時上網與我推敲個別字句。
無意中,成了她的讀者後才發現,這種擔心實在多餘。
因為她的行文獨特流暢,言簡意賅,不用華麗辭藻或時髦套話博取無意義的光彩,讀來別有風味。所以我認為:文字隻是表情達意的載體,隻要能清晰、暢達地表述自己的感受,也就沒有必要去考量自己曾學何專業,在工科、文科之間人為地畫上一條線,限製自己必須按常規出牌。等讀過她數篇文章後,更加證實了這一點。到她寫得一發不可收時,我竟會發出如此感慨:工科文科隨便轉,鐮刀不磨照樣割,情感世界的躍然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後來,學友鼓勵她將文章彙集成冊出書時,我自然也就成了強力支持者。我想:人總有一種活法,要麼灑脫;要麼艱辛。作為後者,那是即使通過努力,也無法擺脫困苦的無奈。作為前者,隨時可校正自己的準星,在不同的年齡與不同的境遇中凸顯進取本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心無旁騖,獲得生活滿足。
阿姐在重慶大學當教授的時候,出版過《工業汽輪機》、《製冷與空調》等幾本書,那是傳道、受業、解惑,嚴格地說,是職業使然;如今這本《此岸彼岸》文集,是另一層麵的財富,無須評估與掂量,大可在飯後茶餘輕鬆閱讀。這種獨特視角的情感釋放,既有真誠,也不缺乏色彩,能讓我們看到一幅幅不必裝上畫框的風景,不隻限於掛在牆上欣賞,而是隨時可走進畫中分享寫作樂趣。因為這些文章,除了樸實生動,不時還晰出哲理,仿佛此岸彼岸並不遙遠,跨足即達,不出國門便可領略若幹中西文化生活背景的異同,不僅挑戰了傳統,也讓人擺脫了無知於世界的尷尬。
在我的心目中,阿姐的個性總是與智慧、堅毅、果敢連在一起的。
記得我還未到上學年齡的時候,家住城郊一個叫洞灣的地方,這裏山清水秀,屋後的蘭花、蕙草依著山崖拾級而長,幽香撲鼻,寧靜怡然。唯一的缺點是交通不便,前麵是農田,後麵要翻越一座山才能走到橫店子小街。
寒假中的一天,父母進城未回,小住我家的外公也去橫店子茶館了。此時,阿姐暫時成了“一家之主”,時年不過11歲。突然,有個弟弟鬧著要吃苕絲糖,而且哭叫得很厲害。阿姐靈機一動,馬上從作業本上扯下一張紙,寫成字條,叫鄰居小孩跑腿去茶館交給外公……外公回來時,不僅帶回了我們想吃的苕絲糖,還有其他許多糕點。我由此明白,阿姐安撫兄弟真有兩下子;文字亦有如此魔力!這比家長逼著兒童背《三字經》“書中自有黃金屋”不知要高明多少啊!莫非這是阿姐從教40載的精彩前奏?
當我上小學時,阿姐考入重慶大學,假期回家時帶我與妹妹去火車站看火車,一見身邊停在鐵軌上的車頭突然啟動後退,我與妹妹都嚇著了。可阿姐說,不用怕,再走近些,能看得更清楚,蒸汽機車就是這樣工作的。
接著她又把車輪、曲柄、活塞等講得頭頭是道,當車頭與車廂哐當一聲連接時又告訴我們什麼是“詹天佑”……中國工程師的“牛”也被阿姐的敬業精神演繹得完美生動,我真慶幸從小就有這麼優良的課外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