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王誌文友情記
屈指算來,我和王誌文的友情已曆經了幾十年的春秋歲月,我想,他作為中國著名影視演員,這份友情依然樸素,值得回味它帶來的那份清新,因此每每翻開他寫給我的一封封信件時,往事便不由地在腦際裏閃現……
一九八八年,當時我還在讀高二,學生時代的我就對影視、戲劇藝術頗有偏愛。時間一久,便有意無意地在腦海裏產生了報考藝術院校的念頭。一日,我偶然獲悉北京電影學院要在南京設考點招收新生,我欣喜若狂,久盼的機會終於來臨了。經過日日夜夜的勤學苦讀,便匆匆打點行裝,踏上了北上的列車。在南京鄭和公園內的考場上,我冷靜、沉著應試,麵對著嚴肅的考官,我自信地完成答題。不幾日,當我對自己的應試頓覺自信時,等待我的“喜悅”卻是金榜無名,我頓時感到很痛苦和迷茫,就這樣帶著沉悶的心情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回到衢州之後,我像丟了魂似的無所適從、食寢不安,生活也如一團陰影籠罩著。這時的我多麼盼望出現一位能夠給我以精神振奮的“聖人”,傾聽一下我痛酸的心裏話,恰巧此時,我在影視界找到了他——王誌文。當時他還是一位在北京電影學院84級表演係讀書的大學生。我從他的照片——不凡的氣質和英俊的容貌看得出他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大學生,是我心目中所要尋覓的“聖人”,我便連夜寫了一封長信,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訴說了我的初次考學經曆、痛苦和煩惱,洋洋一大篇,翌日一早便趕到郵局寄發了出去。此後,我便翹首以待 “聖人”的回音。不多日,我竟然收到了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信函,我立即拆啟信封,急於看信尾的署名,清楚地看見了剛勁有力的三個字——王誌文,果然是他:我聚精會神地把信通讀了一遍,頗感振奮,字間宛如一縷清風,掃去了幾天來我頭腦裏的烏雲。王誌文在信中用了大量的筆力,對我的考學失敗給予心理上的分析和啟發。他說,在人生中經曆了挫敗不是最可怕的,況且勇於參與競爭本身就說明了一種自身的勇氣和信心,而最可怕的是遇挫後精神上的頹喪——不能重新站立起來麵對現實。他讓我不要把眼前暫時的失敗視為包袱,應該走出困惑和迷茫,回到正常的學習軌道上去,為下一次的人生競爭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後他在信末送給我的是一句哲理性的話語——不斷超越自我。細看完信之後,我似乎感到了一種新的勇氣和信念,對現實做了重新的認識。之後我又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而且,我把王誌文的贈言作為我的又一個座右銘。
自從這次“鴻雁”傳書,我對王誌文有了新的認識,他對我也有了初步了解,就這樣,我們成了一對摯友,我稱呼他為“誌文兄”,他也把我看成小弟,在以後的頻繁信件交往中,我覺得他更像是我的老師,給我以關心和支持,給我學業的勇氣和希望。我也從內心感激這位影視界才華橫溢的明星好友。每逢節日,我都給他寄一張賀卡或照片,以表達美好的誠摯祝願,他也會寄來他的生活照,在信函來往中,我們常暢談人生之路以及對自我價值的理解和看法。同時,他也常告訴我有關他拍戲的有關情況。
自他從大學畢業,分配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任教之後,拍戲片約接踵而至,並頻頻在熒屏上亮相。而他無論是在山城拍電影《秘密采訪》外景地、還是在泉城的電視劇《那時星光》劇組,或是京城拍連續劇《皇城根兒》劇組,或是拍《過把癮》的時候,他總是會在繁忙緊張的拍戲中抽時間給我寫信,了解我的高考複習近況和文學創作情況,每每這時,我心中便油然生起對他的感激之情。王誌文在我心目中確是一位好兄長,而且他還是幾十年來在演藝事業上不斷取得令人矚目成績的優秀影視演員,塑造了《柳亞子》《南行記》《吳敬梓》《“殺人街”的故事》等一係列熒屏佳作的藝術形象,受到專家們和觀眾的首肯。
為了對王誌文多年來的真摯友情深表謝意,讓這份純真友情注入字裏行間,化為永恒的記憶。現做小詩一首,贈於王誌文,以示我的美好祝願。
你從滬上來\/帶著親切 純真\/瀟灑走在這色彩斑斕的熒屏世界\/去接受“上帝”們的評判\/你沒有雍容華貴的外表\/隻是平淡,深沉的內在\/而平淡的你演示著不平淡的人生\/給人藝術享受\/這就是你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