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洗涮涮,等將廚房裏一切收拾妥當,時間都快要到正午了。
中間這些時間,顧同再也沒有見過芸娘,雖然心中也很是好奇姑娘家待在屋子裏做些什麼,可是想起早晨的曖昧和尷尬氣氛,他生怕自己做出什麼驚世駭俗的事情,所以也就沒有進門去和芸娘說話,隻是站在院子裏,衝著西廂屋喊了聲:“我出去買米去了。”就慌慌張張的拿起家中裝米用的口袋,大步流星的往西市趕去。
古人常常選擇日中而市,對於這一點常識,顧同前世研究曆史時,常有涉及,所以走在路上,他也不敢有什麼耽擱,生怕錯過了交易的好時間。
長安城雖然自從唐中期之後,就地位大大相減,失去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區域優勢,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加上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使隋代大建築師宇文愷規劃下的隋唐帝王居地,再也不現當年風貌。
所幸的是,顧家所處的通化坊,還是延存著唐代風貌,這讓沿著朱雀大道一路前行的顧同眼福大飽不少。
長安城有東西兩市,東市叫都會市,西市名為利人市,顧名思義,不難明白兩處集市的差異所在。都會市是隋唐時期,專門開辟出來的國際交流之所,據說當年都會市內,胡商遍布,遠到波斯,近到新羅、東瀛,百貨雲集,熱鬧的很;利人市卻是一處專門供長安城內居民交易買賣的普通集市,雖然沒有都會市那麼著名,那麼繁華,但是它對長安城幾十萬百姓的作用,卻要大於都會市,畢竟普通人家,更多的關心的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屑碎”東西。
通化坊到利人市,要經過通義坊、光德坊,隔著兩條街的距離,說近卻也要走上小半個時辰才能到,從這裏也能看得出長安城的巨大非凡之處。
“呼!”
站在不知那個高德大才所書的“利人市”三個大字的牌坊之下,倚著市坊前的大獅子上,顧同不由的長長出了口氣。
緩過神來,順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打眼往集市內一看,顧同還是不由得吃了一驚。
“這的是要多大啊?”
即使見過了後世一些著名的超市和商業街,可是顧同還是被眼前的繁華狠狠地撞擊到了眼球。
隻見四五輛馬車能夠並行的青磚大道之上,商客雲集,摩肩擦踵,人擠人,人挨人,四五步的距離,也要費好大的一股子勁才能走完,再往前看,黑丫丫的人群完全堵住了目光,讓他不能一眼望到盡頭。再看青磚大道兩邊,一溜溜的小商小販擺著一處處的貨攤,高低不一,有蔬菜攤、水果攤、賣雞的、賣鴨的、賣肉的,有雜技耍鬧、有卜卦算命,隔著十幾步路子,就有一家茶水鋪子、麵食鋪子,縱然站在市坊門口,也能聞見湯鍋裏麵的一股子香味。
說完街道上,再來說街道兩邊的沿街店鋪,有賣雜貨的,有賣首飾的,有典當鋪子,有皮毛貨鋪,還有賣書的、賣酒的、賣醋的,真的是一個雲商萬裏,齊聚此間的景象。
看著眼前的情形,顧同再也不敢大意,揣緊別在腰間的米袋子,順著人群,就往裏麵擠了進去,想著早早的買上米,也好回家。
循著之前的記憶,顧同知道,平素裏芸娘上街來買米,都會到一家名為“和記米鋪”的店裏麵去買,倒不是說這裏麵的米好,而是因為芸娘曾經跑遍整個集市,比較了一番後,才對比出來,和記的米價是整個集市最低的,所以七年來,顧家的米麵,大都是從這裏買來的。
合計米鋪在利人市的正中,從市坊門口到這家店其實也就不過一千米左右的距離,可是因為人群眾多的緣故,顧同覺得短短的一段路程,竟然耗費的時間,不比自己從家到利人市的時間少。
等他擠了一身臭汗,才堪堪接近和記米鋪,不過米鋪前的“熱鬧、繁華”讓顧同猶自感到頭大。
“買米的都來這邊領號,大家都不要擠,拿到號碼牌就在後麵排起隊子,等著夥計叫,喊到號碼後,再上前來買米,排隊的時候,不要推,不要擠,今天本店的米敞開了供應,你就放心排隊就是了。”
腳跟還沒站穩,顧同就被一個短袖單褲打扮得夥計,連推帶攘的推到和記米鋪專門發放號碼的桌子前,伶牙利嘴的把和記的規矩簡單的一番陳述,也不管顧同有沒有聽懂,就轉過身去,忙著招呼下一位客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