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河西戰報(1 / 2)

“是不是沒有看明白啊?”

顧同看了眼陪自己視察京畿各營將士的陳季常,依舊對於自己下令讓新科進士去偏遠之地任職的舉動不明白,於是就耐著性子為其解釋道:“季常,你試想一下,如果朕不這樣做,那麼這些人自然可以留在京城,留在六部衙門,甚至禦史台、中書省等中樞機構為官,固然,六部衙門禦史台的官職,要比雲南、甘肅、兩廣這些地方要好,可是你想過沒,這些人如果留在京城,那麼他們隻能做一個小小的書吏或者閑散副職,終日消磨時間,等待他用,可是如果他們在雲南這些偏遠之地,卻可以直接從縣令做起,主宰一方,不用看他人臉色行事,也會少沾染一些官場習俗,你說,兩相一對比下來,朕為他們挑選的那些地方,是不是更適合他們一些?”

聽完了顧同的解釋,陳季常才算是明白了顧同的用心之遠,之深,誠然,在京為官,固然要好,可那隻是眼下,沒有十年時間,這些人很難有所作為,但是在偏遠之地,這些人可以做主事官,得到全麵曆練,三年之後,定然成才。

想到這裏,陳季常不由佩服的說道:“陛下,還是你看的深遠一下啊!”

顧同卻沒有陳季常那麼感覺良好,相反,他的內心依舊十分焦急,當著陳季常的麵,顧同顯得有些焦躁的說道:“季常,朕還是覺得時間太倉促了,賢才太少了啊,你看,真德秀、辛棄疾、張萬公這些老臣,一個個都到了告老的時間了,可是朕卻依舊讓他們留任,說實話,都時候看著他們顫顫巍巍上朝的樣子,真的心裏麵都覺得慚愧啊,如果此時對於人才還不盡可能的磨練,那麼等到這些老臣們真的退下去了,誰又來接他們的班?”

顧同的話,引起了陳季常內心之中的一陣警醒,此時,他才意識到,包括他在內的幾個議政大臣們,諸如真德秀、辛棄疾年歲已高,六部尚書之中,張萬公明顯也到了告老的年紀,朝廷內,年限快到了的大臣們比比皆是,短時間內,或許沒有什麼影響,可是長久下去,定然會造成政務拖延,人才斷層的危險,想通了這些之後,陳季常對於顧同這次的安排,更是欽佩了。

感慨了一番之後,顧同回身又向陳季常交待道:“季常,軍中武將,但凡有能力者,也可以向吏部舉薦,今後戰事將會越來越少,我軍中將領,不能隻在軍中為職,如果可以在地方曆練曆練,卻也不失為一條良策,一來,補充地方官員,二來,也能讓軍中武將得到全麵鍛煉。”

“陛下英明,臣完了就去和張尚書說道說道。”對於顧同這樣的安排,陳季常自然是欣喜不已,自古以來,那一個武將,不想出為將,入為相,可是文臣集團對於武將一直都心存鄙視,並對武將嚴防有加,武將之出路,實在是有些落魄,不過現在有了顧同的這番話之後,帝國的武將自然會有不同的人生了。

其實顧同這樣的安排,還有其他的隱含在裏麵。首先,他是想借助這些效忠於他一人的軍中將領,滲透到地方官府中去,從而形成對地方州府的控製力度,其次,兩宋重文輕武,固然對於文化繁榮和社會治理有一定好處,可是長久下來,定然會造成民風偏弱,將一頭獅子養成一頭羊,不想走兩宋老路的顧同,也是想借著提高武將身份地位的機會,在百姓心目中樹立一個帝國尚武的形象,長此以往,必定會改變兩宋羸弱的舊習,讓百姓走上一條剛強的道路。

一個國家想要強盛,不僅僅是要軍隊強,經濟盛,最重要的還要民風強,百姓富,如此,才算是真正之強盛。

一路和陳季常閑聊著自己對帝國將來的一些規劃,譬如對道路疏通,對連接南北經濟的隋朝大運河疏通,對發展遠洋貿易等等,顧同的思路,也漸漸的清晰了起來,帝國的將來,在他的腦海之中也形成了一個富有體係的架構。

在這個架構之中,不管是上層統治階級還是底層的百姓階層,都能夠在隋唐兩宋積累的基礎之上,厚積薄發,走向自己的資本道路,這條道路,包含著經濟基礎,包含著思想哲學體係,包含著自然科學研究,同時也有一個利於帝國發展的長層建築,然後幾個方麵,協同發展,互相助力,讓這艘已經偏離了曆史軌道的中華巨艦,走的更遠,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