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時弊
崔忠獻剛剛鏟除權臣李義旼,奪得權力後,便與弟弟崔忠粹一同向高麗明宗上奏了十個事項,要求改革當時的一些時弊,其中可歸納成這樣:
公允分配土地:崔忠獻認為,朝廷應該對臣民“量宜除授先王製土田”,按照實際情況頒發土地;此外,由於有勢力人士的貪婪而“奪公私田兼有之”,占有大片土地,造成“邦賦削而軍士缺”,朝廷無法根據田丁數字來收稅征兵,因而要求能把這些被占的田地交還原有者。
澄清吏治:崔忠獻發現,一些官員“惟利之從”,甚至向人民“爭征田租”。而地方官員又“應察不察”,並從中作出舞弊營私。有鑒於此,崔忠獻意欲改變地方官製的現狀,加強對官員的審核,“能者擢之,否者懲之”。
倡導節儉:崔忠獻認為當時廷臣們的生活“並不節儉”,住所、衣裳都過多修飾,令風俗敗壞。因此要求國王“具訓於百僚,禁華侈,尚儉嗇”。
整頓佛教徒:當時的“浮圖”,都獲國王準許隨便出入王宮,“以事幹穢聖德”,又擅自“營立佛宇”,在崔忠獻眼中,這些行徑都不太妥當,於是意圖令他們“不跡於宮”,多餘的佛宇“削去勿留”。
善選諫諍官員:崔忠獻認為當時負責進諫的官員,都“以苟合為心”,未能指出國君施政的毛病。所以就要求國王選擇合適人選,“使直言在庭。”
大義滅親
誅殺弟弟崔忠粹:高麗神宗即位後不久,崔忠粹欲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太子淵,並妄圖先將當時的太子妃逐出,但忠獻認為此舉對王室及對太子妃都不太合適,勸諭忠粹:“以女配東宮(太子),得無譏乎?況夫婦之閑,恩義有素,太子配偶有年,一朝離之,於人情何?”力陳崔忠粹的做法不合情理。但忠粹並不接受,甚而因不堪母親的規勸而“以手推之仆地”。崔忠獻對忠粹忍無可忍,在得到親族們的支持後,預備迎戰忠粹。忠粹的部下亦轉投忠獻陣營,而他本人在逃走時被忠獻追兵殺害。最後,崔忠獻將弟弟“收葬之”。
流放姨甥樸晉材:樸晉材手下有一批勇悍之士,但獲授官職的郤不多,晉材對此含恨在心,甚至圖謀除去忠獻,忠獻亦感到晉材即將作亂,便在捉拿晉材後“斷其腳筋”,然後流放。樸晉材不久病死,而他手下的“勇悍者”亦被流放遠島。事件發生在高麗熙宗三年(1207年)。
平定動亂
在崔忠獻執政時,還有有兩股勢力隨時起事,造成動亂,影響崔忠獻的統治。
佛教寺院的勢力:崔忠獻執政期間,便有數次多達數千名的武裝僧侶湧入開城,以圖推翻崔忠獻。崔忠獻便迫令佛教住持──特別是那此已入佛門而沒有合法身份的王子離開京城,並使用武力粉碎武裝僧侶。農民起義:對於農民起義,崔忠獻先采用武力平定,然後加以安撫政策。對於一些領袖人物,他授以官銜,釋放部份賤民,把他們原本所屬的“部曲”、“鄉”或強製勞動區,合並入常規的縣製。崔忠獻的各種做法,把農民的起義平息下去。
失誤政策
崔忠獻的施政,亦曾有一些嚴重的失誤:
對邊防疏忽鬆懈:《高麗史》記載,崔忠獻曾形容自己治下的高麗是“國富兵強”,所以當邊境有急報,崔忠獻就怒罵:“何以小事煩驛騎,驚朝廷?”對於崔忠獻的輕率態度,邊將隻能采取“必待敵兵陷兩三城,然後乃可飛報”的消極態度。高麗高宗三年(1216年),高麗邊境就曾一度被契丹遺族入寇,弄致“京城無備,人情洶懼”,高麗好不容易才將契丹兵擊退。
“占奪公私民田”:崔忠獻曾占奪公私的田地,到崔怡(即崔瑀)掌權時才歸還原主。“授人爵,視賂多少”:崔忠獻對於授爵,即使有功,都是看對方向他行賄多少。例如高麗高宗六年(1219年),趙衝及孫永等擊退契丹兵有功,但崔忠獻主持論功行賞時,郤“有功者無賞,人多怨之”。孫永與一幹人等因在酒後埋怨說:“頃與契丹戰有功,以無賂不得官”,給崔忠獻聞悉而被斬,跟他遭遇同一命運的,竟達百餘人。到崔怡時代,才對這種失誤進行整頓。
4權力過渡編輯去世
高麗高宗六年(1219年),崔忠獻去世,享年七十一歲。即將去世時,崔忠獻還召集樂工數十,全日奏樂,“至夜,三鼓樂未闋,果死”。死後,諡景成,其喪禮亦甚為盛大,“百官縞素,會葬,秘器、羽葆、鼓吹、旗常擬於王者。”
兒子接權
據《高麗史》的記載,崔忠獻身患重疾,即將離世時,便預料身後可能有人作反生事,便叮囑兒子崔怡(即崔瑀)切勿前來看望。果然,崔忠獻所寵任的將軍崔俊文與池允深、柳鬆節、金德明密謀鏟除崔怡,並不斷促請崔怡到病重的崔忠獻家中看望。崔怡遵照父親叮囑,沒有上當。後來金德明把陰謀告訴崔怡,讓崔怡作好準備,而崔俊文、池允深仍不知就裏,親自上門找崔怡,欺騙他“公(崔忠獻)疾革,宜速往候”,崔怡見勢即捉拿二人,進行懲處,平息了這次危機。到崔忠獻死後,崔怡便積極收買人心,革除崔忠獻在世時的弊病,穩定了統治權。[12]其後,崔怡在自己的私宅裏設立“政房”,令權力更加穩固,崔忠獻所開創的“崔氏政權”便得以延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