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賀胡子的話,卻代表了軍方將領們一致的看法,賀胡子之後,羅通也緊隨其後說道:“韓國公說得對,我軍目前占盡優勢,不必和高麗人講和,當初崔忠獻敢於出兵幫助女真朝廷,那麼他就該有兵敗的覺悟。”
聽完軍方兩位國公的看法之後,顧同在心中微微點了頭,然後他看向張複亨,想要看看張複亨有沒有什麼好的見解。
張複亨在心中回想了一下目前掌握的各種有利條件之後,沉聲對著顧同以及一同參與軍機的軍中諸將說道:“陛下,各位將軍,高麗乃是戰國末年燕國人為了逃避中原戰爭到達的後裔組建成的國家,其習俗、服裝,皆與中原無多大差別,可以這麼說,高麗國自古以來,也是我中華一部分。當年隋煬帝三證高句麗,就是想要收複這塊故土,可惜,隋煬帝三征三敗,最後諾大個隋帝國也因為國內局勢無力繼續征討高麗。等到了唐朝年間,唐高祖、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對於高麗采取懷柔政策,高麗國王臣服中原,年年納貢,高麗與唐王朝之間交流也日漸密切。唐朝末年,國力衰弱,中原王朝對於高麗半島的控製日益衰弱,北宋初建,契丹雄踞北地,契丹與高麗之間常有征戰,後來遼滅於金,金取遼代之,高麗國又臣服金國。統管高麗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一直都是中原王朝興盛,則高麗臣服,如果中原衰敗或者困於戰亂,那麼高麗人就趁機脫離。對於這樣的反複之國,臣的建議是趁此次機會,一統高麗,將半島土地徹底的納入我帝國的疆域之內,以絕後患。”
張複亨的一席話,不可謂不振聾發聵,不僅僅是羅通、賀胡子這些軍中將領,就是顧同這個穿越客也聽的很是認同,張複亨的話,不僅道明了高麗和中原王朝的關係淵源,而且還闡述清楚了高麗對於中原王朝的態度變化,事實上高麗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也正如張複亨所言,反反複複,遇強則臣服,中原亂則脫離。
顧同最初的打算是消滅崔忠獻的勢力,然後扶持高麗王上台,進而控製高麗政權,可是現在聽了張複亨的話之後,顧同卻有了新的想法。
此刻,他的大腦之中想到的不僅僅是高麗,他還想到了西域這塊地盤,可以說和高麗如出一撤,西域各國對於中原王朝的態度也是反反複複的,而其最根本的原因當屬於曆代王朝都沒有對西域這片廣闊的區域實現有效的管轄,西域和高麗,很大程度上都是作為一個可有可無的附屬存在的,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是以每當中原王朝陷入戰亂的時候,這些附屬地盤就會自行脫離獨立出去。
想到這些,顧同覺得是該用高麗作為一個試驗田,並且用行省製的方法徹底解決高麗這個麻煩,進而將半島變為中原地區的一個羽翼。
不過在具體的操作上,顧同覺得很多問題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尤其是怎麼可以破除高麗國內百姓對於中原朝廷的隔閡,從而在民心上實現兩地的大一統。
民心統一,看似簡單,可是在交通欠發達的的一個小農經濟社會裏麵,卻困難相當的大,尤其是在地獄偏遠,經濟相對獨立,可以自給自足的這些地盤上,想要一統民心,有的時候比攻打下來一個國家還要困難。
顧同想要徹底的將朝鮮半島納入中原的行政區劃之中,而不是想將這裏形成一個拖垮中原地區的泥潭所在。
當顧同將自己的看法說給眾人聽的時候,張複亨等人心中莫不感到一陣激動,自古以來,還有什麼比開疆辟土更能鼓舞人心,漢武帝之所以可以被萬世尊敬傳揚,也就是因為中華的疆域在漢武帝的手上實現了一個大概的版圖,而現在,顧同要率領著他們,將以前隻在文化意識上屬於中華範圍的高麗也納為中華版圖的一部分,這件事情,一旦實現,他們這些參與到其中的人,必將隨之一同載入史書。
流芳千古,對於任何人來說,都具有莫大的吸引。是以,一時之間,眾人都開始圍繞著如何在下好高麗這盤棋展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