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靄齡1944年就出國了,1946年定居美國。此後一直沒有再跟宋慶齡相聚過,隻能在筆墨裏互述離情。1947年,宋靄齡給二妹寫了一封信,裏頭寫道:“作為妹妹,你一直是那麼和藹可愛。我比過去更愛你了。”
1957年,宋慶齡給小靄的信裏不無憂傷地寫道:“如果你不馬上回來的話,我們都將變得太老了。”
之後另一封信寫道:“又收到你的信了,我真高興。”
可見,宋靄齡和宋慶齡之間的聯係還是較為頻繁的。在許多年之後,濃稠的鮮血終於能夠超越女人之間的嫉妒和攀比,將遠隔重洋的親人的心牽在一起。而能夠造成這遲來的相愛相依,除了親情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恐怕是寂寞。
小慶的寂寞我們到後麵再說。這裏先來看宋靄齡的寂寞。即使有丈夫相伴,膝下兒女兩雙,但是晚年生活在異鄉,依然讓她感覺有一些隔閡和封閉。她仍舊打理生意,不斷擴大家族的財產。但是到一定年紀她才發現,錢的確不是萬能的。
孔祥熙作為中國銀行紐約分行的主要董事,每周有兩三天開車去華爾街,其餘時間在家裏工作。雖然他們同蔣介石的私人關係有起有落,但是宋、孔家族仍然是聯係台灣與美國特殊利益集團之間的重要渠道。熟悉他們的專欄作家德魯·皮爾遜,就把中國銀行稱為“院外援華集團的神經中樞”。通過他們的活動,中華民國政府將數千萬美元過戶,以支付閃電戰式的宣傳的費用。
孔祥熙對於美國政治十分諳熟。他很早就請路易斯·約翰遜作為自己的私人律師。而約翰遜成為國防部部長後,就成為主張美國支持台灣的最堅決的倡導者之一。孔祥熙屢次拜訪新罕布什爾州參議員斯泰爾斯·布裏奇茲,這位參議員也一直積極敦促給台灣和蔣介石流亡分子以援助。
孔祥熙晚年,還想樹立一個慈善家的形象。1959年,他來到曾經就讀的歐柏林大學參加紀念會,宣布捐出50萬美元設立一項獎學金。當一位記者問他前些年盛傳的他擁有“五億美元”的巨額財產的情況是否屬實時,孔祥熙眼圈都紅了。他像個普通的老頭那樣麵帶困惑地搖搖頭,把幾年來一次次說過的話又重複了一遍。他說,隨著大陸淪陷,他本人投資於國內各工商業的資本已蕩然無存,孔家損失慘重,目下生活所需,不過是剩下的一點積蓄而已。言談之際,竟一臉沮喪,眼噙淚花。於是年輕的記者信以為真,發出一篇報道稱讚孔祥熙積蓄微薄而不忘母校,令一些不了解真相的人被蒙蔽。
1966年,孔祥熙在其84歲高齡時終於從中國銀行董事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和宋靄齡一起搬入長島洛卡斯特菲克斯巷。他的健康迅速惡化,並有嚴重的心髒病。1967年8月,他被送入紐約的一家醫院,8月15日他死在了醫院,時年87歲。對於他的去世,《紐約時報》寫了這樣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