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化學卷子 三(1 / 3)

到了三號張衡,他對化學這些雖然也挺感興趣的,但是最感興趣的還是天文、地理、數學。

再次上榜的他對著天幕行禮詢問“主播,門捷列夫到底是怎麼測算出元素質量的,可否詳細講講?”

【“以前的科學家是通過化學實驗方法測定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測定化合物的質量比和元素的百分含量,計算出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例如蓋.呂薩克,根據實驗發現氫氣和氧氣燃燒生成水時,消耗氫氣的體積總是氧氣的二倍,確定了水由兩個原子氫h和一個原子氧o組成,即水中氫氧原子個數比為21。所以我們水的化學公式,就是h2o。”

在卷子空白處,給他們寫下了水的化學公式。】

“氫氣、氧氣……”有人反應過來了,水燒開的時候,可不就是變成了氣往上升嘛。

所以是熱度夠了,氫氣和氧氣就分離了,在天上分開了,天氣一冷就變成水,下雨滴下來了嗎?

但是又說是燃燒氫氣和氧氣生成水,他們怎麼那麼準確燃燒的呢?

【“在化學裏,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淨物,純淨物又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化合物分為氧化物、酸、堿、鹽。

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淨物叫單質;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的純淨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

水屬於純淨物中的化合物。”】

“水是由這個氫和氧組成……”孫思邈若有所思。

水是有由氫和氧兩個單質組成的化合物,元素周期表上的都是單質,單質、化合物,這些純淨物和其他混合物就組成了世間萬物。

他越聽眼睛越亮,對‘化學就是研究物質’這句話有了感悟。

從最基礎的水、氣開始,後世人分析測算出了不同元素,也知道了其他物質的組成部分,研究到後麵,怕是連‘造物’都可以了。

【“再測定水中氫氧的重量比是以氫的原子量作為1為基準,就可計算出氧的原子量為16。由於當時對氧化物的研究比較充分,所以許多元素的原子量是根據其氧化物的分析確定的。

貝采裏烏斯也接受這一原則,拒絕了以氫為1的原子量基準,改用以氧的原子量為基準,規定氧的原子量為100,後又校正為16。

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誤差,並且對於高純度元素的測定非常困難。隨著精密儀器的發展,現在科學家們進行原子量測定的方法也更精準了。”】

劉徹嘴一抽,滿眼的不敢震驚,“都這麼精確了,還是有誤差,他們後世現在都是怎麼算的了啊?”

數學達人張衡記下來了這種方法,對這種計算充滿興趣,決定自己也想法子測算測算。

【“門捷列夫的第一步,是將已知的元素係統地分類。

研究了當時已知的63個元素並將它們分為了兩類金屬和非金屬。金屬又分為兩種活潑金屬和不活潑金屬。非金屬也分為兩種:可氧化和不能氧化。這種分法並不是很科學,但為他後來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門捷列夫喜歡打牌,就把現有的63種元素元素做成卡牌,上麵寫上元素名稱、主要性質和原子量,時不時就拿出來玩一玩,排列組合,在裏麵找到規律。

通過分析這些元素,門捷列夫確定了它們的原子量,並注意到其中一些元素的特性會隨著原子量的增加而逐漸變化。他發現在原子量的某些數值處,元素表現出了類似的性質和化學反應的周期性。

這就意味著,如果把元素按照原子量的遞增次序排列,那麼它們的化學性質會呈現出一定的規律。這就是元素周期律。

至於更具體的化學試驗和計算方式,抱歉,我也不清楚。下位觀眾可以發言了。”】

好吧,還是沒沒有什麼更具體的測算方法。考慮到主播也還在念書,張衡能理解。

他心想不就是做實驗嗎,雖然現在很忙了,不過他也可以來試一試。

對這種組合物質來煉出新物質的化學,孫思邈也很有興趣。不就是做實驗嗎,他時間挪挪,馬上就來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