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當他或她再長大成人後又把自己的那份天然的乳汁與慈愛給予子女。這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和本體。然而問題偏偏出在這個環節——有人成長在父母懷抱的時候認為一切從父母那兒獲得的都是應該的,當他或她成為一家之長時,卻忘卻了作為父母的義務和責任,把追求自我利益或者避免困苦磨難放在一切之上,有的則濫用和誤用家長的權威,以殘缺的和非正確的方法強迫子女按其意誌行事,使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另類孩子“的非正常生存狀態。
人們不難看出,在我上述眾多篇幅中羅列的那麼多種種“另類孩子“的現象背後,無非是因為兩種家長的惡果所致,一類是他們已經從本質上失去了做父母的資格,一類是他們尚不具備做一個好家長的父母。前者的家長們所表現的種種行為需要整個社會用法律和道德去拯救,後者的父母則需要用傳授方法和反省校正去拯救。
當今的人們常這樣歎息:這年頭,隻有自己得利才是真的,啥親兄親妹親兒親女,情早不如利了呀!今天的世界是個多元的世界,在這多元世界裏,人們的價值觀在發生巨大變遷。但是無論如何變遷與更迭,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是無法用價值觀尺度衡量的,它的特殊性決定著人類繼續生存的基本質量。因此,我從無數現在已經出現的嚴重的“另類孩子“問題的現象中認為,在我們“向前看”和“向錢看“的進程中,務必需要重視“拯救親情“這一命題。我們完全也可以把“拯救親情“歸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道理十分簡單,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的細胞而組成,有小家才有大家,才有國家。親情和血緣聯結了人類最小的社會單位,又聯結著整個人類世界。沒有和諧美滿的親情關係,人類將是一個龐大可怕的“好鬥動物園“,倘若真是這樣,人類將是所有動物界最快滅絕的一個種類。
我們誰也不期望這樣的世界出現!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當我們稍稍留意關顧一下身邊的一些人和事時,就會發現太多太多的世態炎涼。僅舉幾個數據:
2000年,僅天津一個市就有500位老人要求與兒女脫離關係,理由是贍養倒置、子女成家後反向老人索取,有的長期受到兒女的虐待;
今年1-4月,僅南方某省受理兄弟姐妹間因財產糾紛而引發的刑事案件205起,其中致死人命的23起、致殘致傷58起;
2001年春節期間在上海、南京和北京等城市,因兄妹姐弟結婚而埋怨父母給的錢物不均引發的糾紛達380多起,為當地民事糾紛案主要內容……
所有這些現象,都說明一個事實:人們在追求生活的時尚和幸福時,漸漸把應該珍惜的親情棄之腦後,換來的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唯利主義。其產生的惡果為旁人所驚愕和不可思議。
值得欣慰的是,當這個忙碌的世界裏人們無暇顧及成千上萬的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另類孩子“,以及由此引發越來越嚴重而複雜的社會問題,人們遠離親情、淡漠親情、遺忘親情成為一種嚴酷現實時,在我們的同一社會裏,還有那麼多善良和無私的人們在高揚親情、傳播愛心,並不斷地發揮著滴水見太陽的作用,正代表著我們民族道德水準一個新的趨向——
在這裏,我當然要特別重提一下在第一章中已經寫到的山西大同“育孤學校“的創辦者張洪圖先生。
這位科技幹部出身的“煤老板“,利用他的發明創新技術辦了一個新型煤廠,賺了不少錢,以其資產完全可以成為能使下幾代人都不愁吃不愁穿的富翁。可他沒有這麼做,他首先想到的是要為那些失去爹媽和家庭的苦孩子建個學校、有個溫暖幸福的家。八年了,張洪圖執著地這樣做,他把辦廠賺得的4000多萬全部投到了建“育孤學校“上,先後從全國各地收養了近千名孤兒,2000年夏天我在他那兒采訪時,正好是他辦的“孤兒學校“出第一位大學生的日子。我著實有幸與他一起享受了一番收獲的喜悅。
張洪圖辦孤兒學校的事在山西已成為民間一大美談,因為現在不僅他自己傾囊出資幾千萬元為社會做了件大好事,而且也吸引了170多名好心人主動放棄優越的城市和原來的工作與生活條件,來到孤兒學校幫助他一起辦校、當孩子們的爸媽。我印象中最深的是在這170多位主動來到張洪圖身邊的立誌獻身當孤兒”爹媽“的眾人中,年輕的大學生占多數。他們有的已經在那兒結婚成家,有的甚至把遠方的父母也接來一起在那兒安家落戶。大同其實並不富裕,張洪圖的“育孤學校“甚至經常還因一些社會因素而受到來自各方的種種壓力,可這些立誌與張洪圖一起“堅持到底“的孤兒“爹媽“、學校老師,卻義無反顧地留在那塊土地上,留在孩子們中間。非常漂亮和充滿魅力的張威小姐則是其中一個。這位在中央黨校讀完大學的女孩子,本來在北京是有工作的,她是在自己的伯伯張洪圖的精神感召下主動請求留在伯伯身邊協助辦校的一位年輕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