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8章 梁山義勇軍(一)(1 / 2)

話說梁山上下教眾近千人,這些人都是周夢得發跡時的老部下,後來三三兩兩前來投靠的也不過幾百人,這樣一來梁山的教眾才一千五六百號,這一千多號人分內外兩班,內班專門負責守城維持秩序保護教中要人,人數在精不在多約有六百號這樣。

外班是梁山的後備力量,為拜王母教的基層教眾,平時被分配到梁山左右的山間種地開荒、養牛養羊、置辦家業,這些人的生活很好,起碼比周圍百姓要好的多,房子是按照山上的樣式建造的,均為石木結構的二層民房,這些石料、木材均取自附近山中的采石場、林地,是統一領取的,百十間民房也是統一建造的。

建完這些民房,周夢得又集中所有人力在通往山門前的空地上造了一所尖頂大教堂,據說建這個教堂是趙澤的主意,圖紙也是趙澤畫的,教堂建成後規定每七天在此聚會一次,由教主帶領大家朗讀教義,與此同時每位進入教堂的教徒需要手中端著一隻蠟燭,直到大聲朗讀完畢方可將蠟燭熄滅。

可是一千五六百號人啊,每隔七天就要用去一千多根蠟燭,周夢得有點心痛,後來修改了下,改為在聖壇前點著九九八十一根蠟燭。

每七天的教堂聚會完畢後,參加者可以一起聚餐,比平時吃得要豐盛點,不過礙於教堂隻能容下兩百人左右,想在聚會那天參加進來的話,在平時必須好好表現,這個由五個教主手下的黑衣管事來分管,規定每位管事帶領兩百人,這樣的話就需要八個管事。

而八個管事手下還要再任命兩個百人隊長,這個不必細說。

隻說拜王母教內的分工日漸細致,眾信徒吃飽喝得的同時篤信著這門聖教,對於教主要求的他們無所不從,周夢得的要求也不高,跟宋朝選兵差不多,老弱婦孺在家耕田織布看家望門,精壯之士平時種地,每個月集中一次訓練。

當然這是說那一千人的普通教眾,那六百左右的上層教徒也就是親軍是不在此列的,他們是要每天都進行操練的,操練完畢後才學習教義、經典、寫寫畫畫,如果他們能接受的話。

進入九月以來,京東路遇到了罕見的大旱天氣,跟往年一樣,大旱一起餓殍遍地,百姓流離失所,土地荒廢、莊稼枯死、房屋倒塌,害的幾州百姓背井離鄉遠逃至開封尋求庇佑。

途中有人經過濟州時,聽說水泊梁山正在招賢納士,有吃有穿不說,還有房有地,隻要加入他們的拜王母教這一切就可實現。

人到絕望的時候,跟本不在乎將來會怎樣了,能活著知足了,這些背井離鄉的百姓當中不乏身強力壯之輩,頭腦靈活之徒,三五十個聚到一起這麼一商量,心說遠赴京師路途遙遠,途中沒錢沒糧不是餓死也得病死,莫不如就此落地生根,上它梁山走上一遭,死也要做個飽死鬼,管它什麼教能叫老子吃飽穿暖就是親爹娘。

這是一個很好的提議,沒過多久便在遠赴京師的百姓中傳開了,許多饑腸轆轆的行人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停下腳步轉向水泊梁山,能弄到船的乘船,弄不到船的遊水,再不濟的也要弄根木頭抱著往梁山而去。

這浩浩蕩蕩的上山隊伍,一開始沒什麼人領頭,也沒什麼人指揮全靠一線希望求生的希望支撐呢,支撐著他們一路望梁山逃去,不分晝夜的。

一晝一夜可以發生很多事,前天才收羅了十幾個逃難至此的百姓,眨眼間也就是睡了一宿覺得功夫,狹長的水泊梁山南端金沙灘上來了黑壓壓幾千號人,這些人或坐或站,或躺或臥,或打盹或沉睡,總之千姿百態,表情各異。

不過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睜著眼睛的兩眼冒著藍光,嘴角流著饞涎,都餓得要吃人了。

正在這時,梁山寨中號炮響起,一支幾百人的隊伍打山中滾滾而來,這些人中約有百十來號騎著黑麵戰馬,餘下的人皆短衣打扮挑著擔子、背著包袱,出了山門後朝著金沙灘走去。

要問這些人馬出來幹嘛,當然是救濟金沙灘上的難民,不過這飯不能隨便請人吃,想吃飯得先付出點代價,這代價並不高,正如那領隊的男人說的“爾等皆是大宋的善良百姓,本應該守家在地好好過活,怎奈天意弄人,久旱成災以致爾等流離失所,老無所靠幼無所依,即便是空有一身力氣也無處換來米糧,不過爾等來到了梁山,我可以告訴你們,你們來對地方了,隻要爾等答應我提出的條件,麵前的饅頭就是你們的,當然以後還會有更多的饅頭,房子也會有衣裳也會有,想討老婆也容易隻要跟著咱們走,要什麼都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