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6章 鄆城災難(三)(1 / 2)

《老子》有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指的就是禍與福是相因而生的。

人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天災人禍亦是在所難免的。

且說張知縣這一日處理完觀音廟一事後趕緊寫了封奏折派人連夜送到州府,然後偷空歇了幾天,回家養了養精神,蓄了蓄銳氣,賞花玩鳥,逗貓遛狗,陪著三妻四妾風流快活了數個夜晚。

然後才精神頭十足地返回縣衙繼續開堂辦公,哪知這屁股才坐下還沒捂熱呢,就見到任遷頭前帶著一個人來到了堂上,走近後這麼一看,把張文嚇了一跳心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個天殺的宋守義是如何抓到的。

要說這宋守義是怎麼被抓回來的,咱們還要從頭說起。

話說翰生救了張洞、李迪祖孫倆,從青龍山背後攀著草繩逃下山去,山下早有船隻接應,一前一後兩隻小船載著五個人分開水麵望北邊的鄆州地界而去,上岸後來到一處茂密的樹林前,此地有名大樹坡。

眾人聚首後,張洞誇讚道“翰生此計甚妙,無奈就是苦了趙大人,害的他為咱們背了黑鍋”

翰生說“大人不必介懷,趙大人吉人自有天相”

李迪喘著粗氣接著說道“他要是真的想勸賊人歸順早就勸了何必等到今日,此子必有所圖”

李孝基一邊給爺爺捶背一邊用目光上下打量宋守義,因為昨晚逃得太匆忙了,根本沒看清這個恩人長什麼樣。

宋守義見李孝基望著他趕緊俯身施禮道“草民宋守義拜見大人”

李孝基笑了笑,心說這人長的黑麻麻的講話倒還文雅,頓時多了幾分好感,回答道“多謝宋頭目相救,本官這廂有禮了”

宋守義趕緊回禮道“草民不敢,草民已經離了山寨棄暗投明,請大人莫要稱草民頭目了”

李孝基點了點頭正要說點什麼,隻聽翰生道“此地南可去濟州鄆城北可通鄆州壽張,不知諸位大人想去哪處地方?”

“自然是去濟州的鄆城了,那裏距離老夫的家鄉較近,老夫若是沒記錯的話,鄆城的知縣還是老夫的學生,諸位以為如何啊!”

表麵上看李迪是在跟大家商量實際上早就想好去的地方,這裏邊屬他官最大,自然是聽他指揮,張洞當然是沒什麼意見,同意李迪的主張。

隨後,這一行逃跑的人原地歇息了片刻,等日頭升起後,趕緊上路,水路不敢走,就走陸路,沿著水泊西邊的林間小徑一路向南,於午時後來到了鄆城地界。

鄆城這些天來災禍不斷,先是宋守義殺人,接著是流民來奔,期間又出現雁三大盜,隨後又大星墜地,毀了觀音寺不說,還壓死了好多人。

這一件件大事小事,若是真的詳細追查起來恐怕沒個十天半月是弄不清來龍去脈的,更何況張文張知縣就沒打算在那上邊耗費心思、嘔心瀝血,觀音廟一事過後沒幾天,他便叫任大海提前回家養老了,留下他兒子任遷接任都頭一職,你還別說這任遷到任後,真就挺爭氣的,一時間明察暗訪在街頭巷尾抓獲不少飛賊毛賊,管他是不是真的雁三呢,自從這些賊人被投入了大牢,鄆城一帶便消停了許多,再也不見雁三的蹤影了,知縣大人拍手稱快,心說虎父無犬子啊,這任小海也就是任遷倒是勝過其父,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啊,本縣果然沒用錯人。

且說任遷得了知縣的獎勵後,心中兀自高興,離開縣衙後來到城中閑逛,本打算出城踏青透透氣,哪知才來到南城門前,還沒到護城河邊上呢,就望見遠遠的走過來幾個人、這幾個人互相攙扶著結伴而行,若是不太留意的還以為是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