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暮鼓響起,汴梁的夜生活拉開了帷幕
政事堂內的議事終了後,呂夷簡出了皇宮,徑直望相府而去,來到家門口時都快到一更天了。其他官員也都拖著疲憊的身子返回各自的府第,準備開始享受汴梁繁華的夜色。
戌時(2零點15分),一更天。
東方的不夜之城——汴梁。
秋去冬來,寒暑即將易位,冬至快到了,年關將至,身居在城中的百姓們開始走出家門,準備過冬之物。一時間,城內的薑豉、類子、紅絲、末髒、鵝梨、漓理、蛤蜊、螃蟹等時令之物供不應求,就連賣冬衣的衣裳鋪子都火爆不已。
要說內城的大商家是富家巨室、王子公孫的首選話,那外城的小商小販就是庶民的天堂、黎民的最愛。在這裏絲、麻、毛仍是市民生活的主流,即便是冬衣也以這三種原料為主,棉花的應用還遠遠沒有普及,且價錢也很貴,就算是買也隻有富庶的人家才能用得起,汴梁城裏絕大多數的小市民還是穿著麻紡的冬衣禦寒。
蘇素本來想在外城新宋門附近開一家‘暖洋洋棉衣店’的,可是京師的商業用地實在是有限,就算你出錢去買也未必有人肯賣,除非是你情願花大價錢。
若是單單為了開這家衣裳店花了大把銀兩,那多少有點不值得,就算蘇素不介意,吳亮也會擔心,他可知道隻要蘇素大手一揮,他口袋裏的銀子就不見了,身為大宋總裝備部(第七部)的財務郎中,他有權提出抗議。
吳亮的理由很簡單,那個衣裳店能賣出幾個錢?
是啊,若是跟狼山腳下出產的各種新裝備比,幾件棉衣裳能值多少錢,除非能開一家像南通一巷那樣的大店,屋宇雄壯、門麵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輒千萬,真是駭人聽聞。
也許是出於一種對棉花製品的與生俱來的喜好心理吧,蘇素常常這樣想,她謀劃著如果能有機會一定要在汴梁城裏開一家店,讓每一位汴梁百姓都穿上她店裏的衣裳,她要讓整個汴梁城都知道,棉衣還是大宋的好。
盡管沒有立刻如償所願,老天卻讓蘇素完成了另外一個心願。
那是,祥符的狼山城堡竣工一周後發生的事。
當時的祥符新城已經建好,雖說沒有城牆,卻也很漂亮,跟西部片裏的鄉村小鎮很像。
鎮中心有一片小廣場,這裏本來有一眼水井,後來年頭久了,水井不知怎地幹枯了,住在附近的百姓也搬走了,田地就此荒蕪了。
若不是皇莊就在附近,這裏早就被人遺忘了。
蘇素來到這裏時,看了下那眼水井,經過她的實地勘測發現那裏被什麼東西堵住了,為了弄清楚到底是什麼東西堵住了井底的出水口,她得到井裏看一看。
可是,蘇素現在已經貴為一部尚書了(正常叫法為:判總裝備部事),她的一舉一動可是會影響周圍人對她的看法的,尤其是幹這種粗活。
那是萬萬使不得的,當時身為總裝備部監事的李憲公公就說了“蘇大人啊,您貴為尚書,千萬別下去,找個下人進去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