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二年,十月末,溫柔鄉中的汴梁城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後世史書中未有記載,隻見於蘇素的家族日記《蘇氏春秋》一書中,這場特大地震就是北宋史上極富盛名的東京大地震,又稱慶曆之國殤,舉國同哀之日,後來仁宗欽定這一天為國殤日,並下令大宋各州縣降半旗以作紀念。
那一刻,天崩地裂、山河搖晃,草木變色,風雲垂淚,大地悲泣,百姓嗚呼,轉瞬間,數萬生靈湮滅,多少骨肉分離,幾度陰陽相隔,即成國殤。
汴梁城外城損壞嚴重多處倒塌,南城臨河處隻有戟樓門坍塌,其餘兩門完好,不過牆體出現巨大的裂痕,短時間內無法彌補。
北城盡毀,完全失去了屏障禦敵的作用,封丘門、新酸棗門、衢州門三門已不複存在,被掩埋在碎石瓦礫之下難以挖掘。隻餘陳橋門還屹立不倒,來往遼使仍舊從此處通過並未改變。
東城地基崩裂,毀滅隻是時間問題。住在附近的百姓已經逃走。
西城受災最輕,除了外牆上的幾處望樓損毀並無大礙。
至於城內的百姓,無家可歸者甚多,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者更是數不勝數。據戶部有司統計,這場震災造成了二十萬人的傷亡,死者不計其數,從國殤日起,南薰門就未曾關閉過,一天十二個時辰送葬的隊伍首尾相連,從未間斷,初步統計死者有八萬之巨。
占汴梁總人口十分有一…
至於內城,也未能幸免,左一廂、右一廂、左二廂、右二廂四城區,數百大臣府第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就連呂相府也是牆倒屋塌。地震時,相爺正酣睡於書房之中高枕榻上,幸好修剪花草的園工起夜路過書房將相爺救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地震時,皇宮大內鍾鼓齊鳴,曹皇後奮不顧身拉著仁宗跑出大殿,李舜舉抱著龍袍鳳衣隨後追上,撲出殿門。生死在這一刻立決,曹皇後的寢宮瞬間沉入地下,巨大的地裂如同一道地獄之門,吞噬了後宮數座樓宇。
後宮妃嬪驚恐萬分,爭相跑出住處,奔到院中樹下躲避,不少人失足落入深淵就此消失在人間,勇於救主的內侍們在地震時扶老攜幼來往於危樓地裂之間,傷亡慘重,內侍省元氣大傷,隻一個早上,內侍省的高官半數失蹤,都知史誌聰急招內侍省主官商議對策,希望短時間內找到辦法解決宮中內侍不足的問題,還有補缺任命提拔新人。
後宮中婢女甚多,鋪床、疊被、灑掃、雜役、洗刷、晾曬、釀造、澆灌、禦廚各司的廚娘使女,在這場地震中也出現了大量傷亡,在禦廚的管事內侍副都知失蹤的情況下,一位來自鄉下的姑娘長孫木鈴冒著生命危險將同伴救出倒塌的房屋,並代替了驚慌失措的禦廚女官帶著五十來個婢女四處滅火,救人於危難之中,她的事跡還有勇敢地撲滅了酒窖內的大火,保住了幾百壇陳釀的‘大內酒’,將竄入宮中的羊羔抓回羊圈,在瓦礫堆中發現了一名受傷的苗才人,這位苗才人是仁宗陛下兒時乳娘的女兒,可能是受驚過度居然得了失憶症,連她天天都盼望相見的仁宗陛下都不記得了。錯把長孫木鈴當成了自己的姐姐,而長孫木鈴呢還以為她是個小宮女,救醒後便帶到了自己的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