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天空晴朗,萬裏無雲。
汴梁皇宮,
內侍省忙碌了一整天布置大慶殿,本來是為了迎接仁宗禦駕到此留宿過夜,慶賀冬至來臨,哪知到了黃昏後才知道,陛下要在今晚遍邀百官在此觀看映畫。
戌時,一更三點。
大慶殿東鍾樓,雄雞唱鳴、擊鼓一下。
內侍省都知史誌聰一身錦衣立於殿前,笑迎百官到來。副都知鄧保吉在殿內維持秩序,負責給兩府六部的大人們引路看座。
映畫開始前,丞相呂夷簡率百官自左掖門入,路過文德殿後,向西過日華門,來到大慶殿前。
百官分左右站好,正了正法服錦冠,然後由呂夷簡上前道賀。
為了今晚這場映畫,宣德樓前禦街早就封了路,由殿前步軍司十餘隊兵士把守,執戟的侍衛排列在路邊,每隔五步就有一人,頂盔冠甲,神情莊重。
遠近禁衛,全裝鐵騎,數萬圍於大內。
就連大慶殿外,也排列著十八位膀大腰圓的站殿侍衛,虎視眈眈那瞅著院中的百官。
史誌聰紅光滿麵,做了個請的動作。
“相爺請率百官上殿,陛下已到了多時”
呂夷簡回禮道:“多謝都知,今晚叨擾了”
“哪裏哪裏,這是雜家分內之事啊,還請相爺速速上殿,陛下可能等得不耐煩了”
呂夷簡恍然大悟,趕緊趨步上前,率百官登上玉階,由左右偏門進入宮殿。
大慶殿門庭廣闊,可容納數萬人,是皇宮內的正殿,每年的大典之禮都在這裏舉行,今晚的禦賜映畫也算是大典了,要不然的話百官也不會盛裝入場,禁軍也沒必要搞這麼大的陣勢。
仁宗本意是想簡簡單單的,破例一次,哪知禦史言官愣是咬住祖宗之製不可違這一條,上奏道夜間開啟禁中大門已經是有違祖宗家法了,這夜晚的映畫也是聞所未聞,為何不在白日看呢,晚上哪裏看得清楚。
仁宗早就安排了呂夷簡,叫老相爺主持此事,這些禦史才一發難完,呂夷簡立刻反擊,隻說道:映畫須得在黑暗中才能看的清楚,白天看到的是一片模糊,如想白日裏看映畫,那可就大費周章了,起碼要用數千匹黑絨錦緞遮擋了門窗不叫一絲日光照進殿中,陛下體恤百姓,不想無端靡費國庫的銀錢,才有此打算。
禦史們不服,又要上書駁斥,可是仁宗心意已決,直接給秘書省下了道手諭,內容就是發書給兩府六部,通知他們在十二月十五日夜戌時一更天到大慶殿觀看映畫,映畫的內容是有關大宋邊關戰事的,不到者按早朝無故缺席論處。
呂夷簡雖然沒看過映畫,但是聽宮中內侍提過此事,說是開封府新任知府包拯陪陛下在龍亭閣看過映畫,不過包拯大驚小怪險些驚了聖駕,惹得陛下也沒心思看下去,才開頭就關了映畫。
據內侍透露,映畫裏的人物跟真的一模一樣,他也是頭一次看,若非包大人打斷估計就知道後麵的內容了。
有關映畫的事,呂夷簡就知道這麼多,因為有了包大人前車之鑒,呂夷簡在政事堂時就跟樞府以及六部的人說了,看映畫時,不管出現什麼狀況,絕對不可大驚小怪,就算天塌了也得給本相坐在那雷打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