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1章 趙澤之獄 I(1 / 2)

敵人重兵壓境時,仁宗都沒這麼苦惱過,因為他有雄兵百萬鎮守邊關,又有大批有勇有謀的將帥可供差遣,不管是遼人還是西夏人,皆不足畏懼!

可是,幾日前,邊關送來了一份密報,這密報是從河間府發出的,上邊蓋有河北經略安撫使賈昌朝的印章。

密報的內容聲稱發現了遼國人也擁有了火槍,請仁宗陛下徹查此事。

太驚人了,簡直是石破驚天,仁宗拿著那份密報沉思了良久,他想知道遼國人怎麼會有火槍,現在整個大宋隻有汴梁一地能打造此物,是誰把這麼重要的東西泄露了出去。

富弼嗎?仁宗首先想到了他,因為富弼主管著三司胄案,也負責祥符火器作坊的日常事務,他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很多內部的情況。

片刻後,仁宗搖頭否定了心中的想法,富弼是跟他的嶽父大人晏殊合不來,可是也不至於出賣大宋,不會是他。

那會是誰,仁宗由陷入了沉思中,良久,他在禦書案上鋪開宣紙,列了一長串的人物名單,然後逐一排除,將他所能猜測道的可能性都想到了。

朱筆一提,打了個紅叉,接著又是一個紅叉,一直打了十多個紅叉。

忽然他有種感覺,那張紙上所列的人物,都不會背叛他,於是他把毛筆仍在了桌麵上,站起身走到了禦花園中,漫無目的地散起心來。

九月十四日,汴梁陳留縣,晴。

趙澤率領著江南剿匪大軍經過半個月的航行終於回到了京師,才下船來到陳留縣碼頭上,便被一群宮中侍衛逮捕了,抓他的人正是仁宗新提拔的入內侍省都知李舜舉,李公公。

“趙大人,實在對不住了,雜家也是奉命行事,你莫要驚慌!”

到底出了什麼事,沒人知道,就連在場的圍觀百姓都是一愣,更別提那些隨行的軍兵了,臨走前,趙澤告訴上官梅等人,不要為他擔心,事情會弄清楚的,沒事的人先回營地,其餘人等回家休息,聽候進一步的命令。

翌日,朝堂上爭吵了起來,起因是言官們聽說是趙澤把火槍的圖紙賣給了遼國,他們義憤填膺吵嚷著要三衙會審,查出真相,如果真的是趙澤所為就把他遊街示眾,然後淩遲處死。

言官們說話總是不顧及後果,這個沒人會去怪罪他們,連仁宗陛下也不會,因為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宋廷的風氣就是這樣的。

雖然說趙澤的嫌疑最大,單單是濟州一地就被他弄得雞飛狗跳,可是也不足以說明他會暗通遼國。

還有一點就是這消息是從雄州的白溝驛傳出來的,據知縣楊懷敏所說,遼國擁有了火槍一事是一隊北去遼地販賣絲綢的宋朝商人最先發現的,雖然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那是何物,可是有心人卻畫了圖形,回到宋朝後才將此事傳揚開來。

雖說沒有不透風的牆,宋朝擁有火槍一事遲早會被人家知道,可是這個也太快了吧,半年前還沒發現遼國人有火槍,半年後遼國人竟然也裝備火槍。

這是何故?照推算,一定是有人裏通外國,不然的話沒這麼快。

禦史中丞王振拱、孫甫等人覺得應該盡快徹查此事,先將趙澤收押,然後秘密審問,不可以過分聲張,畢竟此事可大可小,應該掌握好分寸,免得牽扯太大。

歐陽修雖然總是喜歡幹些落井下石的事,在這件事上他還是很清醒的,因為他覺得此事很蹊蹺,確實蹊蹺。

記得月初那會,環州守將種世衡寫了封信進京給仁宗陛下,內容是說元昊多疑,竟然殺了己方鎮守天都山的大將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兄弟,這對兄弟在西夏可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號稱:天都大王,手握重兵,在邊關大戰中屢次打得宋軍潰不成軍,顏麵掃地。

若非宋朝及時調遣了一員名將種世衡鎮守環州,擋在了西夏大軍的前邊,西北的邊關還真的是岌岌可危,就算是範仲淹父子也無力回天。

先不管西夏那邊到底出了什麼事,元昊為何殺了自己的心腹大將,據種世衡的信中所言,他招降的一位黨項族部落酋長的兒子蘇吃曩,他從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因為蘇吃曩的父親是天都大王之一野利遇乞身邊的大紅人,正因如此,蘇吃曩才有機會盜得野利遇乞的寶刀獻給種世衡。

也許正因如此,元昊才起了疑心吧,為何自己的部將會把貼身寶刀獻給敵對的宋朝大將,這其中肯定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由此可見,這也算是一招狠毒的挑撥離間之計吧,對於飽讀詩書的歐陽修來講,這毒計是司空見慣的了,他為官多年,之前就被人用這招整過,還被貶黃州,幸好時來運轉又回來了。

擱下西夏元昊誅殺心腹大將不說,今年邊關就沒消停過,六月初,吐蕃寇邊,秦州西部吐蕃部落李宮等八族進犯永寧、來遠兩座邊寨。秦州都監齊再升前往彈壓,宋軍大敗,吐蕃八部聯軍乘勝追擊,逼得齊再升掉下懸崖摔死。從那以後,吐蕃又屢次入侵宋朝,掠奪財物,無惡不作。幸好秦風路都監馮誥在來遠寨北設置城堡,控製了吐蕃入侵的通道,迫使吐蕃部落交出武器,同意納質為憑,歸順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