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第2章(1 / 2)

有許多人都覺得自己說話不流利,若和幾個熟人東拉西扯倒還可以,可是一到緊要關頭,一句有用的話也說不上來。他們在社會交往中,處處覺得話不達意,時時感到困窘。看到別人能說會道、妙語連珠,非常羨慕,於是自己安慰自己:“我是老實人,我不會說話。”要知道,許多本應屬於我們的美好東西——高薪、升級、成功、愛情……都因我們的“拙嘴笨腮”和“老實”而付之東流。

說話是門技巧性很強的藝術,它直接影響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如果你經常出言不遜,與別人發生誤會或爭吵,那麼你將不可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合作以及幫助。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不僅要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見解,而且應掌握說話這一在交際中應用最直接、最廣泛、最普遍的藝術技巧。

就說話而言,它既是最簡單的事,又是最困難的事。說它簡單,是因為連蹣跚學步的孩子也能咿咿呀呀地表達自己的意願;說它困難,是因為要想把話說得恰到好處,需要博學多識、敏銳的洞察力和見機行事。難怪《紅樓夢》中有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說話是思想的外在流露,是我們廣泛交友的工具,也是我們在四麵楚歌時披荊斬棘的一把利器。

說話的能力,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重視。南北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叫劉勰,他在《文心雕龍》一書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二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春秋時的毛遂自薦使楚,口若懸河,迫使楚王歃血為盟;戰國時的蘇秦遊說諸侯,身掛六國帥印,促成合縱抗秦聯盟;三國時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說服吳主孫權聯劉抗曹,而獲赤壁大捷。

現代社會,人類生活已經到了不能孤獨生存的境地,語言的作用,更表現得尤為重要。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約有15%取決於知識和技術,85%取決於溝通——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熱忱的能力。”一個人的說話能力,是獲得社會認同、上司賞識、下屬擁戴、同事喜歡、朋友幫助、戀人親密的必要條件。說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技巧,既是技巧,就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經過訓練而獲得的。

現代社會是“信息大爆炸”的社會,信息在社會各行各業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一項工作往往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合作,需要多個信息的綜合運用,語言是最普通、最方便,也是最直接的傳遞方式,因此擁有一個絕佳的口才,不僅能夠順利地與人交流,更能使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反之,如果沒有一個好口才,語言能力弱的話,信息就不能很好地被對方接收、理解,交流出現中斷,甚至中止,交流的最終目的也就不可能達到。

在經濟發達、重視信息的社會中,人們常常根據一個人的講話水平和風度來判別其學識、修養和能力。美國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把“口才、金錢、原子彈”看作是世界上生存和發展的三大法寶,60年代以後,又把“口才、金錢、電腦”看作是最有力量的三大法寶,“口才”一直獨冠三大法寶之首,足見其作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