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靈耳與巧嘴讓不少求職者感到困惑的是,參加麵試唯唯諾諾不行,趾高氣揚更不行,那麼如何才能掌握不卑不亢這個“度”呢?因為掌握這個對於不少不諳麵試技巧的求職者來說的確是太難了。
如果一味要求求職者強調個人尊嚴,灌輸求職要“不卑不亢”的觀念,恐怕是有“誤人子弟”之嫌的,尤其是如今求職特別難的時候,若非市場緊缺或頂級人才,切莫聽信“不卑不亢”的建議,因為弄不好你所認為的不卑不亢恰恰是別人認為的“冒犯有加”。因此比較好的做法是“略卑不亢”,甚至於“有卑不亢”也未嚐不可。
有一位大學畢業剛工作了一年的女孩前來應征一個秘書的職位,當時麵試已近尾聲,雙方都談得很愉快,記得這時麵試官多問了一個問題:“你認為對你來說現在找一份工作是不是不太容易,或者說你很需要這份工作?”按常理,如果她當時回答“是的”,一切便大功告成。但這位女孩可能為了體現她的不卑不亢,便回答說:“我看不見得”,這頓時打消了人事經理錄用她的念頭,理由是“此人比較傲”。
一句話,斷送了一次較好的就業機會。事後這位女孩表示很後悔卻也無濟無事了。建議所有的求職者都應意識到,如今的就業市場畢竟供大於求,屬於典型的“買方”市場,就業形勢如此嚴峻,何不學乖一點,何必為了虛無縹緲的“不卑不亢”而痛失良機。為了找一份好工作,隻要不涉及人的尊嚴,略卑不亢,說得再體麵些,“謙虛”一點又何妨呢?
麵試考場上,請小心提防考官們設下的“陷阱”,也許考官提出一個錯誤觀點,請考生評論,如果考生不能堅持原則,隨聲附和,那就失策了。 保持不卑不亢的姿態,有時候也不排除必要的“反擊”。有位大學畢業生麵試時與考官發生了一番爭論,回去後朋友們都說“一個很好的機會被吵掉了”。但結果令“行家們”大跌眼鏡,該考生被錄取了。原來爭論是考官故意設置的,以考查應試者有無勇氣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考生的辨別能力、表述能力等。
禮貌不僅是表麵上的、形式上的,也是與其他相結合的、表層下的。如果考生經常打斷考官的話,或在考官說話時,老想插入幾句,或者“踴躍”地指出考官念錯的字,那麼即使考生在禮儀上表現得再禮貌,也會讓考官感到考生對其的不尊重。
麵試中的禮貌體現於多方麵,本書也在多處強調了這一點。作為人才的一項非智力因素,禮貌會把你的尊重準確而直接地傳達給考官,讓他們在情感上滿足的同時,將禮貌及時反饋給考生。
開門見山、有話直說、通俗易懂、口齒清楚、表述準確,不過分講究和刻意加工、不賣弄學問、不拐彎抹角,這些簡潔的語言風格同樣具有相當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當考生以簡潔明白的語言,清晰明確地表達自己時,考生的老練和穩重的形象就樹立起來了。簡潔可以反映考生的儀表,也可反映考生的言談。我們時常能體會到,一個滿嘴“名家名言”,談話中術語、成語滿天飛的人,有時還沒有那些語言樸實的人表達得深刻。這就是藏巧不拙、大巧若拙的麵試藝術。
考生麵試時主動積極,禮貌大方,熱情地與考官們進行交流,會使自己易於被考官接受和喜歡。但考生的熱情要有度,開放自己的精神空間也要有度。考生的角度使其必須和考官保持一定距離。如果考生與考官過分地親密,容易讓人產生動機不純或交際態度不穩重的看法。有些考生想與考官“見麵熟”的急於求成的願望是不合適的。既要主動接近,又要保持一定距離,這就是“熱情”的含義。
謹慎是原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對青年科學工作者的期望。麵試中盡管要求考生張揚個性,充分發揮,但適當的謹慎還是必須的。沒聽清、沒聽懂的問題完全可以請考官重複一遍,而不要急著回答。自己不懂的或懂得很少的,就不要拿來自我炫耀了。
這裏有一段麵試現場的問答:考官:“你是學中文的?”
考生:“對,除了中文專業,我還輔修了一些管理學的課程。”
考官:“你認為你的專業知識能用在國家環保局計劃司這個職位上嗎?”
考生:“環境保護是關係到可持續發展的大事,我平時自學了這方麵的很多材料,如環境噪音監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