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節 第37章(1 / 1)

忠告,對於幫助他人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起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反過來講,不能給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誠的人,這種人不會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忠告於對方。也就是說,不愛別人的人不會給予他人忠告,不被愛的人也同樣得不到忠告。因此,我們應該歡迎忠告,更應該給人以忠告。

盡管如此,為什麼一般人都討厭忠告,忠告為何聽起來總不順耳呢?

究其原因,就在於一般人容易受感情支配,即使內心有理性的認識,但仍易受反感情緒的影響而難以聽進忠言。

例如,一位在外遊蕩之後感到後悔,暗暗下決心回家學習的中學生一走進家門,當母親的就急不可耐地忠告兒子:“你又到哪裏野去了?還不快去複習數學,看你將來還考得上大學!”

“哼,上大學,上大學,我就不信不上大學就混不出人樣!”受逆反心理驅使,一氣之下,兒子又跨出了家門,母親的一番苦心可謂白費了。

看來,僅僅有為別人著想的良好願望是不行的,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則就會收到反效果。

如果我們注意忠告的三個要素,你的忠告就會被人接受,忠言也就順耳起來了。

1、謹慎行事

說到底,忠告是為了對方,為對方好是根本出發點。因此,要讓對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須謹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此外,講話時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也不必過於委婉,否則對方就會產生“你教訓他”,“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緒。

2、選擇時機

選擇適當的場合和時機,是忠告的第二個要素。

例如,當部下盡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終沒有辦好時,此時最好不要向他們提出忠告。如果你這時不適時宜地說“如果不那樣就不至這麼糟了”之類的話,即使你指出了問題的要害且很有道理,而部下心裏卻會頓生“你難道沒看見我已拚命做了嗎?”的厭惡和反感,效果當然就不會好了。相反,如果此時你能夠說幾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這事的確比較難辦”的安慰話,然後再與部下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最終部下定會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

除此之處,在什麼場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則上講,提出忠告時,最好以一對一,避開耳目,千萬不要當著他人的麵向對方提出忠告。因為這樣做,對方就會受自尊心驅使而產生抵觸情緒。

3、不要比較

忠告的第三個要素,就是不要以事與事、人與人比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為此時的比較,往往是拿別人的長比對方的短,這樣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例如,“我說兒子呀,你看隔壁家的小東多有禮貌,多乖啊!你和他同年生,可你還比他大兩個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學習,做個好孩子喲!”

一位母親這麼忠告自己的兒子。

“哼,嘴裏整天是小東這也好那也好,幹脆讓他做你的親生兒子算了!”

兒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母親的忠告效果適得其反。

再如,“我說,你看別人的太太哪天不是整整齊齊的,而你總是不修邊幅,你就不能學學人家嗎?”

丈夫對不整潔的妻子提出了忠告。

“學學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多嗎?你有了錢,難道我還不會打扮嗎?”

雖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點,但出於要維護自尊心的目的,她沒好氣地回敬著丈夫,丈夫的忠告也就失敗了。更新第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