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辯中,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法,先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誘使對方說出或同意與你尚未說出的、準備堅持的相類似的觀點,然後伺機運用類比、兩難推理等方法,指出對方行為與觀點、前言與後語相悖謬,使論敵陷入圈套之中而無法爭辯的雄辯技巧,稱之為“誘敵人彀法”。
據《資治通鑒·唐紀》記載,武則天當政時,推行嚴刑峻法。
一次,有人告了周興,武則天便命來俊臣審問。來俊臣請來周興喝酒,假意向他請教審訊罪犯的先進經驗。
周興不知是計,醉醮醺的說:“這有何難,隻要把犯人裝進大壇子裏,放在炭火上一燒……便會什麼都招認了。”
來俊臣依計燒好炭火,備好一隻大壇子,然後臉色一變,厲聲說:“周興兄,有人告了你的狀,請你老兄進甕去吧!”
把周興嚇得麵如土色,冷汗淋漓。
從此之後,“請君入甕”便成了成語,特指誘使對手自掘陷阱,自蹈覆轍,自陷羅網直至自尋死路。
戰國時代的孫臏不僅是著名軍事家,也是一位大謀略家,他指點田忌使他賽馬勝了齊威王之後,齊威王便總想找個機會報複他一下,教訓教訓他。
有一次,他們來到一座山腳下,齊威王突然心血來潮,就給孫臏出了一道難題,對他說……“你能讓我自願走上山頂嗎?”
孫臏笑了笑說:“陛下,我實在沒有能力讓您自願走上山頂,不過,如果您在山頂上的話,我倒是能讓您自願走下來。”
齊威王壓根就不相信,心想無論怎樣也不能主動走下山來,看孫臏能有什麼高招。
於是,齊威王走上了山頂,而這時,孫臏說:“陛下,我已經讓您自願上山頂了。”齊威王這才知道是中了孫臏的計。
使用“誘敵人彀法”這一論辯技巧,必須注意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圈套要設好。
在揣摩對手心理狀態的基礎上,主動以進攻者的姿態發問,或假設其事,或虛言誇張,巧布疑陣,設好“口袋”,誘使對方上鉤,為後麵做好準備。
如上述司法人員與饅頭攤販李某論辯過程中的發問,就是精心設下的圈套,看似不著邊際,實則暗藏機關。
第二,引誘要巧妙。
可以采用障眼法,巧布疑陣,不露痕跡,以免被對方識破而功虧一簣。當對方不輕易上鉤時,便輔之以激將等法,來盡快誘使對方進入你預先設好的圈套。這是誘敵人彀的關鍵所在……第三,反擊要有力。
一旦對方已經進入“口袋”,就應不失時機地紮緊袋口,迅速出擊,甕中捉鱉,不給對方以回旋的餘地。
反擊時要配以類比、歸謬、兩難推理等方法,與前麵設下的圈套遙相呼應,由此及彼,抓住要害,給予有力的反擊。
這三個要素緊密聯係,互不孤立,你甚至可以在寥寥數語中漂亮的完成。
甲:“在你麵前有道德和金錢,隻能兩者擇一,你選擇什麼?”
乙:(故意地)“我選擇金錢。”
甲:(得意地)“要是我啊,要道德,不要金錢。”
乙:“是的,誰缺什麼就選擇什麼,你要的正是你缺乏的!”
一語雙關在論辯中有很好的反駁功能。先引一幅對聯:上聯:稻粱菽麥黍稷許多雜種不知誰是先生下聯:詩書禮易春秋皆是正經何必禍及老子其中的“雜種”、“先生”、“正經”、“老子”都是一語雙關。出句人把“雜種”與“先生”相提並論。隱含之意是雜種是先生,先生就是雜種。五穀鋪墊,拋出雜種,這是蓄意罵先生的。
對句人也不甘示弱,因勢反駁,但很文雅、堂正,以“正經”與“雜種”相抗衡,妙在“老子”一語。老子要作兩種解釋:一種是老子姓李名耳,乃是我國道家鼻祖,與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諸子一樣,是曆史人物;第二種是自稱“老子”占人便宜。反擊利落而有教養。
在針鋒相對,氣氛熾烈的論辯場合,有時人們不免發點暗箭,在心理上打亂對方的陣腳……從而出奇製勝,坐收“說”果。這時如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很可能導致在辯論中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