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辭表達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因人而異,符合接受對象的脾氣、性格,才有可能產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形於色”,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談話,你可以侃侃而談;同性格內向的人談話,則應注意循循善誘。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來回答他的問題。有一次,孔子的學生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回答說:“不能。”另一個學生冉求也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說:“幹吧……”公西華聽了有些疑惑,就問孔子:“兩個人問題相同,而你的回答卻相反。我有點兒糊塗,想來請教。”孔子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時做事好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好勝,膽大勇為,所以我要勸阻他。)可見,孔子誨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異,特別注意學生的性格特征而加以區別教導。在日常生活、公關活動等各方麵的交談之中也要注意這一點。如果沒有掌握好這其中的講話技巧,那麼你最初的講話目的和最終得到的結果則有可能是背道而馳。更新第一,全文字,無彈窗!認準我們的網址
http://www.Niepo.neT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