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消息就像一個信號,暗示著陛下已經厭煩了王昭遠,身邊缺少體貼之人,這個時候,誰能挺身而出,得陛下歡心,誰便有可能成為新一代寵臣。
這是一個機遇,一個天大的機遇,做臣子的誰不想一步登天,榮華富貴、權力名譽唾手可得。
一時間,群臣心思各異,都想抓住這個機會!
禦史大夫趙文謙(昔日相國趙廷隱之子)的府邸內,趙文謙正與吏部侍郎王行知(昔日相國王處回之子)商議著什麼。
隻聽王行知緩緩言道:“趙禦史,近期聽聞陛下在宮內沒有絲毫禮儀,凡事率性而為,又開始習武,整日和羽林中郎將陳翎混在一起,活動區域更是不出長樂宮,除了徐貴妃(花蕊夫人),未寵幸過其他妃嬪!”
“王昭遠失勢,陛下自封宮門,如此下去,朝廷上下必亂,看來這步棋,不得不下了,隻是......”
說到此處,王行知開始猶豫起來,趙文謙見狀,長歎而道:“如今之計,也顧不得那邊了,再無人匡正陛下言行之事,消息早晚要傳出去,屆時民心大亂,非社稷之福,再者,我等被李老鬼(尚書令李昊)壓製已久,良機在前,豈能錯過!”
“話雖如此,但貿然入宮,怎能逃得過落井下石之嫌,若出變故,我等必遭滅頂之禍!”
“王侍郎所言有理,某這便去尚書台,李老鬼也是明白人,陛下與王昭遠孰輕孰重,他應該分得清楚!”
趙文謙、王行知計議已定,匆匆趕赴尚書台,尚書令李昊每日皆在尚書台辦公,見趙文謙,王行知二人聯袂而來,不由一笑。
眾人落座,在場的尚有太仆王國璋(花蕊夫人之父),中書侍郎陳宏,尚書右丞鄧遠三人。
李昊見趙文謙、王行知皆不言語,當下率先開口笑道:“老夫正欲派人請二公前來相議,不想二公自來,此乃天意,我大蜀幸甚!”
“李宰輔言重了,宰輔日理萬機,我等不請自來,叨擾公務,何幸之有!”趙文謙麵容帶笑,淡然而道。
此言一落,李昊麵色一肅,便是言道:“我等食君之祿,當應分君之憂,如今陛下行事乖張,朝中流言四起,我等受國重恩,高居廟堂,當匡扶陛下,以正朝風,老夫力窮智寡,欲借二公之力,二公尚欲推脫耶?”
趙文謙,王行知聞言拱手而道:“願聞其詳!”
李昊苦笑道:“老夫苦思數日,於此處亦和眾人集思廣益,仍無匡國之策,眼下二公前來,必有良策教與老夫,還請不吝賜教!”
聽李昊如此說,趙文謙心下一喜,當即言道:“李宰輔既如此說,某怎敢藏私,某有一策,但牽連甚廣,不知李宰輔願聞否?”
趙文謙的提議倒是很簡單,王昭遠失勢,孟昶身邊沒有可以導正言行,規勸行事的侍官,身為一國之君,行事如此孟浪,已經算是醜態畢出。
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尋找陛下行事乖張的源頭,而是先派遣才德兼備,敢於正言直諫的人,跟隨陛下左右,規範行事,再探究背後的原因。
不過,趙文謙雖說得大義凜然,但場內眾人皆知,規勸陛下言行隻是個幌子,代替王昭遠成為陛下身前第一寵臣才是真,再者就是順便打擊一下宰輔李昊的勢力。
一直以來,李昊與王昭遠在朝堂上互為攻守聯盟,李昊掌管後蜀財、政大權,王昭遠主理樞密院,兼之掌管宮廷守衛,孟昶身邊的近侍多受王昭遠恩惠,這些年來,因觸動此二人利益而身敗名裂,貶職流放的人眾多。
擇人入宮,宮內現有的人員自然要被替換,如此一來,等於將王昭遠的勢力連根拔起,如此一來,王昭遠與李昊的聯盟也將不攻自破。
宮內勢力重新劃分,眾人得宜,唯有李昊受損,位高權重,如此動蕩之下,會發生什麼,誰也說不好。
趙文謙言後,眾人皆是色變,趙文謙之議,雖有匡主之理,更多的還是涉及李昊的利益,這關乎的不是一官一職,而是為人臣子,以及李昊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榮辱興衰。
趙文謙饒有興致地看著李昊,多年來他一路按部就班升遷,從未有過任何優待,在朝堂之上,處處被李昊壓製,今日李昊當眾求教,所得良策卻是自斷一臂,真是爽快。
與此同時,吏部尚書府內的王昭遠不由打了個大大的噴嚏,看著手中的書信,王昭遠神態自若,冷笑連連,吩咐而道:“打發走吧,一切照舊!”
侍從聽命,轉身離去,待侍從走遠,王昭遠五官擰在一起,暴怒不已,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以往一些上不得台麵的小鬼,眼下都出來招搖,看來他得弄出點動靜,讓小鬼們知道,這天還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