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貧民窟》之後,他寫了許多本小說與劇本,但都銷路不佳。最初的10年,他稿費的年收入都不到500美元。但他咬緊牙關堅持寫作。
有一次,倫敦某劇院一時找不到劇本,就翻出毛姆所寫的《佛蘭德裏克夫人》來演,結果造成空前的轟動,毛姆也因此而成名。他的作品和諧、簡單、明澈,同時,他的談吐也非常幽默。
毛姆80壽誕那一天,當宴會主人介紹他時,大家都起立鼓掌,場麵很感人。毛姆等大家坐下後,致詞說:“人老了有許多好處。”
接著他咽了咽唾液,舔了舔嘴唇,看看四周後,又看著桌麵。大家擔心他生病了,話無法繼續說下去。
忽然毛姆抬起頭說:“我剛剛在想,用心在想人老了究竟有什麼好處?”此話一出,全場掌聲雷動。
還有一次,有一位女士對毛姆說:“我和一位男士交往了很久,但我無法確定是否愛上了他。”
毛姆風趣地回答:“我有一個法子,你願意用他的牙刷刷牙嗎?”
毛姆晚年身體逐漸衰弱,美國《生活雜誌》曾派人為他拍了許多照片,結果隻登了兩三張,毛姆很豁達地說:“他們準備等我死時再用,這會增加雜誌的銷售量。”
真正能永遠保持一種平和大度的胸懷並不容易,這是一種修養。假如有人攻擊你,或者是無意間把你洋洋自得的東西說得一無是處,你還能幽默得起來嗎?
有人能,那就是畢加索。
1967年,他的一幅畫在競拍中賣出了50多萬美元的高價,還從來沒有一位畫家生前的畫賣這麼高的價錢。
1973年,畢加索去世時,他收藏的1000幅畫至少值2500萬美元,真可謂“富有”,他數十年來一直是歐洲畫壇的領袖人物。他打破了傳統的繪畫法則,首創立體派,用想象來繪畫,他所畫出的並不是他看到的表象,而是靈感的顯現。
他認為,立體派能表現最完整的意念。有人批評他的畫看不懂,他不無諷刺地說:“我不懂英文,英文對我就像白紙,但這並不表示世界上沒有英文。”
因此對自己不懂的事,隻好怪自己了。
有人說他欺世盜名,嘲笑他的作品像小孩塗鴉。
他詼諧地說:“我12歲時,已經能畫出拉斐爾那樣的畫。然而學了一輩子,才能畫得像小孩子一樣。”
一個美國士兵在巴黎遇見畢加索時對他說,不喜歡他的抽象畫,畢加索很不高興,但又不便發作。
幾分鍾後,士兵拿出女朋友的相片給他看。畢加索故作驚訝地問:“呀!她真這麼小?”
還有一次,畢加索給一位著名女作家畫了一幅畫像,一位朋友看了說:“畫像畫得很美,可是一點也不像本人。”
畢加索幽默地回答:“沒關係,她會慢慢地像這幅畫像的。”
畢加索從不追究冒充他畫的假畫,頂多把簽名塗掉就算了。畢加索說:“那些畫假畫的人,不是窮畫家就是老朋友。我怎能為難老朋友呢?再說那些鑒定真跡的專家也要吃飯呀!假畫如果絕跡,他們的飯碗不也就砸了嗎?”
具有如此的胸懷和幽默的氣質,令人肅然起敬。
難以應付時,讓幽默來幫忙
貧窮的房客租了房東兩間破草房,在房客的多次要求下,房東馬馬虎虎地將房子修整了一下。不久後的一天,房子又漏雨了。房客對房東說:“你的房子怎麼又漏雨了?”房東不耐煩地說:“難道還請它漏香檳酒嗎?”
對於房東的蠻橫態度我們不能讚賞,但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幽默意識。很清楚,房客的問話中,重點詞是“漏”字,而房東出於多種原因不想給出明確答複,便避實就虛,針對“雨”字做文章,從而造成非常規性的幽默搶白。
表裏不一、答非所問式幽默方法並不是思維混亂,而是用假錯的形式,幽默地表達潛在意圖。所謂表裏不一,答非所問式幽默法是指答話者故意偏離邏輯規則,不直接回答對方提問,而是在形式上響應對方問話,通過有意的錯位造就幽默。
當別人問你的問題難於回答,或者此時你的心情很糟糕而不想回答時,你不妨采用表裏不一,答非所問的方法,從側麵應對,或者幹脆不作正式的回答,讓對方知難而退、適可而止。
在聯合國的一次會議休息期間,一位英國外交官問一位埃塞俄比亞的外交官:“貴國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這位非洲人對這種包含歧視情緒的提問非常生氣,但又要保持外交風度,便機智地反譏道:“跟貴國一樣,每人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