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民族團結的讚歌(1 / 3)

第一節 昭君出塞為睦鄰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族人。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睦,國泰民安。

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複株累單於雕陶莫皋。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漢宣帝在位時,由於有霍光等大臣輔助,國家漸漸強大起來。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內部爭權奪利,國勢漸漸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於分立自治,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個單於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單於打敗了,丟掉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後,決心跟漢朝和好。呼韓邪還親自帶著部下來見漢宣帝。呼韓邪是第一個來中原朝見的單於。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呼韓邪臨行時,與漢朝使者訂立了此後“漢朝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代代不相侵犯”的友好盟約。

公元前33年,漢宣帝死去,漢元帝即位。呼韓邪第三次到長安,提出願意做漢家的女婿,結為親戚,加強漢匈友好。漢朝經曆了近百年的戰火侵擾,也希望內外和平安寧。漢元帝答應了呼韓邪的要求,決定從後宮的宮女中挑選出合適的人選,嫁給單於。

後宮中有個叫王昭君的宮女,長得十分美麗,又是個明大義、有遠見的姑娘,她自願嫁到匈奴去。王昭君平時並未被人注意,可當她裝束起來,竟是位絕色的姑娘。呼韓邪單於在五位列選的姑娘中,一下就看中了她。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原來,王昭君的父親王穰老來得女,把昭君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蛾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曆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有詩雲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王安石《明妃曲》)。昭君便被貶入冷宮三年,無緣麵君。

呼韓邪單於得到這樣一個年輕貌美的妻子,又是高興又是感激。而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2.8萬匹、絮1.6萬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親自送出長安十餘裏。王昭君在車隊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曆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

到了匈奴後,呼韓邪單子封昭君為“寧胡閼氏”(王後),意思是說昭君嫁給匈奴,會帶來和平安寧。呼韓邪單於娶了昭君很滿意,他上書向漢元帝表示願意為漢朝守衛邊疆,讓漢天子和百姓永享和平、幸福。

王昭君出塞的時候帶去很多禮物,她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處,愛護百姓,教給當地婦女織布、縫衣和農業生產技術,受到人民的愛戴。王昭君在匈奴生了一兒兩女,這些子女長大後,也致力於漢與匈奴兩族的友好。

王昭君的曆史功績是值得彰揚的。自從她出嫁匈奴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很多年沒有發生戰爭。王昭君以一個女兒之身,為民族團結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漢朝和匈奴之間的親善大使。

第二節 答裏麻執法不畏權貴

答裏麻年輕時入宿衛,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被任命為禦藥院達魯花赤,後任監察禦史。元仁宗時,“丞相帖木迭兒專權貪肆,答裏麻帥同寅亦憐真、馬祖常劾其罪。高昌僧恃丞相威,違法取婦南城,答裏麻詰問之,奮不顧利害,風紀由是大振”。答裏麻被提拔為河東道廉訪副使。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帖木迭兒複相,以複仇為事,答裏麻辭去”。後改任燕南道廉訪副使等職,曾多次處理疑難案件,並多次平反冤假錯案。如“開州達魯花赤石不花歹頗著政績,同僚忌之,嗾民誣其與民妻俞氏飲。答裏麻察知俞氏乃八旬老嫗,石不花歹實不與飲酒,於是抵誣告者罪,石不花歹複還職”。

泰定元年(1324年),答裏麻被升任為福建廉訪使。“朝廷遣宦官伯顏催督繡緞,橫取民財,宣政院判官術鄰亦取賂於富僧,答裏麻皆劾之”。後來改任浙西廉訪使。當元文宗從江陵出發赴首都繼位時,阿兒哈禿帶來諭旨,乘機向地方勒索賄賂,答裏麻拒不交納。阿兒哈禿還京後向皇上說了答裏麻的壞話,答裏麻被“召至京,處以重罪”。後來元文宗發現了事實真相,這才提拔答裏麻為上都同知留守。不久即“召拜刑部尚書”。

元統元年(1334年),答裏麻改任山東廉訪使。“時山東盜起,陳馬騾及新李白晝殺掠。答裏麻以為官吏貪汙所致,先劾去之而後上擒賊方略。朝廷嘉納之,即遣兵擒獲,齊魯以安”。至正七年以西台中丞致仕。

答裏麻一生中多次擔任中央以及地方的司法、監察官員。答裏麻不畏權貴,執法平允,凡事依法而斷,“奮不顧利害”,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堪稱剛正無私的執法官員。

蒙哥汗去世了,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裏不哥,成為未來蒙古帝國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後,由於遠離蒙古高原,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剩下的隻有忽必烈和阿裏不哥。阿裏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汗國本土上的統治者,並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紮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裏勒台,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從武昌北上,在中原的開平上都府(位於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早些時候,他隻是在這兒建起了他的夏季駐地。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當時他44歲。

按成吉思汗的法律,這次倉促的選舉是非正式的。按傳統庫裏勒台應該在蒙古召開,會前應召集成吉思汗的四個兀魯思的代表們出席。阿裏不哥在蒙哥的丞相、克烈部聶思托裏安教徒孛魯合的支持下,現在也毫不躊躇地在和林悟取大汗稱號。在中國,控製著陝西和四川的蒙軍將領們傾向於阿裏不哥一邊,但忽必烈不久就把這兩個省的軍隊爭取到他一邊。忽必烈的副將們在甘州東部(甘肅境內)打敗了阿裏不哥軍,這次勝利鞏固了忽必烈對蒙古統治下的大理、西夏、吐蕃、金朝、南宋的所有權。忽必烈把他的優勢兵力向大蒙古汗國本土推進,他於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裏不哥朝葉尼塞河上遊撤退。接著忽必烈錯誤地設想戰爭已經結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軍隊後,回到中國。1261年年底,阿裏不哥卷土重來,驅逐了這支駐軍,並進軍迎戰忽必烈。在戈壁邊境上打了兩仗。第一仗忽必烈獲勝,然而,他再次錯誤地沒有追擊阿裏不哥,10天後打了第二仗,盡管戰鬥十分激烈,但卻沒有決定性的勝負。

站在阿裏不哥一邊的有窩闊台係的領導人、塔爾巴哈台的葉密立地區的統治者海都和察合台宗王阿魯忽,阿裏不哥曾幫助阿魯忽從其堂兄妻、兀魯忽乃手中奪得察合台兀魯思。由於這一支持,阿裏不哥的勢力與忽必烈的勢力相匹敵,直到將近1262年年底,阿魯忽背棄阿裏不哥投靠忽必烈。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變了形勢。當忽必烈趕走了阿裏不哥的人,重新占領和林時,阿裏不哥被迫在伊犁河流域與阿魯忽作戰。阿裏不哥被兩軍鉗住,最後於1264年投降忽必烈。忽必烈為了籠絡人心,沒有殺他,但是,處死了阿裏不哥的主要支持者,包括聶思托裏安教丞相孛魯合。為謹慎起見,他把阿裏不哥作為重要俘虜囚禁起來,直到1266年阿裏不哥去世。但大蒙古國第四任大汗蒙哥去世後,大蒙古國一分為五個國家,不複存在。分別是拔都的金帳汗國,忽必烈的大元國(元朝),西亞的伊爾汗國,南亞的察合台汗國,中亞的窩闊台汗國。

第三節 回鶻助戰平叛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大唐皇帝,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個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大唐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唐玄宗後期,他貪圖享樂,寵信並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終於導致安史之亂發生,唐朝開始衰落。

回鶻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一支,原來住在今天蒙古一帶,後來逐漸西遷,進入新疆內。他們一直與唐朝政府合作,保證了西域的安定。唐朝文化發達,詩歌創作達到高峰,回鶻詩人們積極學習漢文化。

唐玄宗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爆發,中原人民飽經荼毒。安史之亂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安指安祿山(也指其子安慶緒),史指史思明(也指其子史朝義)。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結束,前後達八年之久。

這次曆史事件,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起義,形成唐中葉農民起義的高潮。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製,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唐肅宗即位時,唐朝政府正處於最困難時期,安史叛軍猖獗一時。為了幫助朝廷平定叛亂,回鶻可汗派使臣朝見肅宗,請求出兵與唐軍一起作戰,討伐安史叛軍。唐肅宗派敦煌郡王李承案與回鶻商議,向回鶻借兵,回鶻可汗十分歡喜,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承案,讓她與李承案一起回唐朝請求和親,被唐肅宗封為毗伽公主。於是回鶻可汗親自帶領大軍,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軍隊合作,在黃河上遊地區大敗當地叛軍。兩軍在呼延穀會師,唐軍從此扭轉了戰局,一路勢如破竹,轉戰陝西、山西、河北等地,屢次擊潰安史叛軍。唐朝從戰亂中開始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