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一見鍾情(1)(1 / 3)

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春節,北宋京城開封張燈結彩,千家萬戶喜氣洋洋。

據史冊記載,北宋時期,端午與春節是民間的大節,每年自五月一日至五月四日是端午節,市井之上擺滿了葵花、菖蒲、艾草、桃子等等。買賣生意絡繹不絕,傳說老百姓將這些東西掛在門口可以辟邪。講究的百姓會將收集來的菖蒲、杏子、李子、生薑、紫蘇等切成細絲,加入鹽曬幹,叫做“百草頭”,也有用蜜糖醃的,裹於梅皮之中。做粽子則更加講究,用菰葉裝了黏米,或加之以棗、栗、桂等,做成角、錐、筒狀,悶煮一個時辰,其色如金,親朋鄰裏之間相互贈送。有錢人也好,無錢人也罷,紛紛慶祝,更有徹夜盡歡者。而春節,在當時也是極為隆重。

北宋時,京城汴梁的年味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一般要到節後的正月十六結束。臘月初八這天,人民講究喝臘八粥。臘八粥原稱“七寶五味粥”,“七”在宋時為吉祥數字,“寶”指幹果,“五味”即五穀雜糧,“七寶五味粥”便是將幹果和五穀熬成粥。另外,臘月二十三祭灶神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臘月二十六蒸饅頭,臘月三十吃餃子。老百姓即便收成欠佳,也要將一年的細糧留到臘月,家家戶戶過個好年。

在開封城東北隅,有一鐵塔。該處原名夷山,唐開元十七年(729年),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禪歸來,路過開封時建立。宋開寶三年擴建寺院,改名為開寶寺,後來,福勝院內建一木塔,用來供奉佛舍利,名曰福勝塔。相傳宋真宗時,曾有人見塔頂放光故改名為靈感塔。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木塔被雷火焚毀。皇佑元年(1049年),宋仁宗下詔重建靈感塔,共十三層,高約五十五米,塔的外壁鑲嵌花紋磚,有降龍、飛天、菩薩、伎樂、獅子、花卉等50餘種雕飾。通體使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塔體堅固,猶如鐵鑄,故稱為“鐵塔”。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芾曾作“天下第一塔”碑石,對鐵塔給予了極大地讚譽。宋朝之後,也有讚譽此塔這,比如元朝詩人馮子振觀鐵塔後,欣然作詩:“擎天一柱礙雲低,破暗功同日月齊。半夜火龍翻地軸,八方景象下天梯。光搖瀲灩沉珠蚌,影落滄溟照水犀。文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空題。”

且說正月初五這天。鐵塔之下,燈火輝煌,人聲鼎沸,遠處鞭炮齊鳴,眾民歡慶。卻是駙馬都尉王詵在大宴親友,共慶端午。眾人圍成數桌,喧鬧無比,開寶寺乃佛家靜地,即使每月的上香之日,百姓也不喧嘩。有僧侶向住持彙報,住持卻敢怒不敢言,因為王詵是蜀國公主的老公,頗有些地位。

那王詵和蘇軾、黃庭堅、米芾、秦觀等文人墨客素有往來,手中珍藏了不少他們的作品,常常拿出來讓賓客觀賞。而且,他本人也附庸文雅,喜歡做幾首詩詞。

就在王詵等人推杯換盞之時,在鐵塔之上,正有一青衣文士佇立遠眺,塔下喧鬧的聲音充耳不聞。這中年文士麵色溫和,臉龐消瘦,頜下三綹胡須,正是五帝酒樓中人。

在王詵的賓客中,有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年,麵色白淨,身著華貴,氣質非凡。王詵對這少年異常恭敬,原來,這少年便是先被封為遂寧郡王,又被封為端王的趙佶。

趙佶雖然年少,但因為喜歡書畫,所以與王詵性格相投,常有往來。眾人喝到酣處,王詵即興做了一首蝶戀花:

小雨初晴回晚照。

金翠樓台,倒影芙蓉沼。

楊柳垂垂風嫋嫋。

嫩荷無數青鈿小。

似此園林無限好。

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

坐到黃昏人悄悄。

更應添得朱顏老。

宋朝的詩詞文人,除了像蘇軾這樣的大家,大多高枕無憂,心懷江山百姓的不多,擅於吟花弄月的不少。王詵這首詞辭藻優美,頗有些韻味。

此詞做完,眾人無不鼓掌道好,惟獨趙佶輕輕一歎息,因為他懂得詞意。此詞“小雨初晴回晚照”便道出了王詵的心情,以“雨後初晴,夕陽返照”,來暗寓王詵久遭外遷始得歸京的一生。現在,雖然“雨過天晴”,但是生命已是“夕陽返照”之時,還可以享受多少快樂的日子呢?

王詵倒了一杯酒,舉了起來,向趙佶道:“知我者,端王也。”趙佶笑道:“都尉此生,擁有了那麼多詩詞書畫,也算富可抵國了。”王詵站了起來,將杯中酒一飲而盡,然後望著天空,道:“大宋江山,如詩如畫,真是美哉壯哉。”說完,王詵目光一垂,掃一眼眾賓客,見一名賓客麵色頗為不善。那人二十來歲,濃眉重目,極為英俊,隻是雙目中似有一股怨憤之氣。王詵不覺微微一愣,他並不認識那人。再見那人身邊還坐有一位女子。當王詵的目光落到這女子臉上時,兩眼一亮。王詵本是風流之人,雖然年過五旬,好色之心仍無稍改。據說,王詵色心上來,有幾次當著蜀國公主的麵,在臥室裏和侍女鬼混,把公主氣得當場吐血。那位說了,堂堂一位公主,怎麼會任駙馬胡作非為?古代宮廷就是這樣,過氣的公主還不如當紅的宮女。很多皇子尚求於皇上身邊的太監,原因也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