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黨中央毛主席轉戰陝北大事記(2)(2 / 3)

10日

清晨,周副主席參觀石灣小學時說:“就是打仗,我們也要操心孩子的上學。”下午,周副主席抵青陽岔,和毛主席、任弼時會合。

敵董釗、劉戡兩個兵團十個旅,在永坪瓦窯堡之線尋找我主力決戰,到處撲空,狼狽萬狀,無奈又回到蟠龍補充糧草。

11日

半夜11時,毛主席致電彭德懷、習仲勳:“本早密息,清澗之二十四旅一個團本日調赴瓦窯堡。該團到瓦後,一三五旅很可能調動,或往安塞,或往蟠龍,望注意偵察並準備乘該旅移動途中伏殲之。”

西北野戰軍就加強延安地區遊擊戰及軍隊紀律、群眾工作等問題,電告中央軍委,指出幹部中對十倍於我之敵的進攻認識不足,有依靠鄰區來援思想,是十年和平生活的麻痹作用,等等。

一大隊黎東漢突患急病,需生理鹽水搶救,毛主席派騎兵穿過敵封鎖線取藥。

12日

彭德懷、習仲勳電令王震“必須乘一三五旅移動中殲滅之。”

新華社發表社論《中國人民偉大鬥爭的二十年》,紀念“四一二”慘案20周年,預言“這個鬥爭快要結束了,這就是蔣介石反動統治的滅亡。”

上午,毛主席率領中央機關人員離開青陽岔,下午到達王家灣。從此,“昆侖縱隊”改名為“三支隊”。

夜晚,毛主席守在黎東漢身邊。經搶救,黎轉危為安。

14日

胡宗南令一三五旅由瓦窯堡向南出擊。該旅在羊馬河進入我伏擊圈,經八小時激烈戰鬥,四千七百餘人全部被殲。西北人民解放軍向中央軍委報告說,這“如虎口取食一般,打破了敵人‘小米碾子’戰術。”

15日

毛主席代中央軍委擬電聶榮臻、蕭克等,為“正太線作戰第一期勝利殲敵萬餘”,向晉察冀全軍將士傳令獎勵。

毛主席致電彭德懷、習仲勳,指出“目前敵之方針是不顧疲勞糧缺,將我軍主力趕到黃河以東,然後封鎖綏德、米脂,分兵‘清剿’。”電報說,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是,采用“蘑菇”戰術,“將敵磨得精疲力竭”,使敵達到十分疲勞和十分缺糧之程度,然後尋機殲擊之。

毛主席起草中央給各戰略區通報,內稱,一三五旅被殲的勝利證明,“僅用邊區現有兵力(六個野戰旅及地方部隊),不借任何外援,即可逐步解決胡軍。這一勝利又證明,忍耐等候,不驕不躁,可以尋得殲敵機會。”通報望全邊區軍民開會慶祝,以鼓勵民心士氣。

16日

彭德懷、習仲勳向中央軍委電告羊馬河之戰稱,敵九個旅增援一三五旅,南北對進,相距不及55裏。經我三天抗擊,使其無法救援,我仍殲敵一個旅。我集中之兵力;尚不及敵三分之一。“足見敵軍戰力弱,士氣低;我軍戰力強,士氣高。”

18日

新華社發表社論《戰局的轉折點》,評羊馬河之戰,指出這“標誌著胡宗南從此走下坡路”,是敵軍戰力下降、我軍戰力上升的轉折點。“西北戰局的轉折點,同時就是全國戰局的轉折點。在時間的順序上說,胡宗南軍是蔣介石的最後一張王牌……曆史事變的發展,表現得如此出人意外,蔣介石占領延安將標誌著蔣介石的滅亡,人民解放軍的放棄延安,將標誌著中國人民的勝利。”

19日

山東戰局又趨緊張,敵進攻山東兵力增至61個旅,企圖將我主力消滅於沂蒙山區。下午,毛主席要參謀找出魯中南地圖,和周副主席、任弼時研究作戰方案。

22日

山東我軍開始反擊,從22日至26日,攻克泰安,殲敵二萬四千餘人,俘敵將官七名。

23日

新華社發表社論《新籌安會》,評蔣介石政府改組,指出袁世凱當年組織籌安會,要當皇帝;現在蔣政府則是新籌安會,蔣由主席改稱總統。“名稱盡管不同,實質還是一樣:一是媚外,二是殘民,三是打內戰,四是走死路,前三件是因,後一件是果。中國人民中有不相信這個觀察的麼?請看曆史事實的發展吧!”

24日

毛主席擬中央致劉伯承、鄧小平電報中稱。敵現以大力攻山東,目的在將我主力趕至黃河以北,然後再攻冀晉。

26日

毛主席擬中央軍委致彭德懷、習仲勳電,告陳賡兵團橫掃晉南,威脅西安,董釗軍可能南撤,瓦窯堡之敵可能逃跑,“望部署殲擊之”。

27日

董釗、劉戡兩兵團26日分別從蟠龍、永坪出發,27日晨抵瓦窯堡。彭德懷、習仲勳電告中央軍委,敵“有犯綏德模樣。蟠龍留十六旅,似有糧彈未發完。我軍隱蔽於瓦市東南及西南,以待敵進犯綏德時圍殲蟠龍之敵。”

28日

晨7時毛主席電複彭德懷、習仲勳:“計劃甚好”。

彭德懷、習仲勳令三五九旅,獨立五旅等部擔任“向導”,誘敵向綏德方向前進。

5月1日

新華社發表社論《全力準備大反攻》,指出反攻可能是長期的,曲折的,速勝的觀念不對,但最後勝利是肯定的。

董釗、劉戡率敵九個半旅,武裝大遊行六天,占領綏德空城,毫無所獲。卻向胡宗南謊報“斃敵甚多,殘敵向東北方向狼狽逃竄”,雲雲。

2日

淩晨,我軍向蟠龍發起攻擊。橫掃敵外圍較大據點,進展順利。但到下午,敵憑借工事頑抗,我軍傷亡較大,南線來援之敵又不斷逼近。在此情況下,仗是否打下去,出現了不同意見。彭德懷、習仲勳急電報告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