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點半,到達久已聞名的中共中央後委所在地三交鎮附近的一個村莊,住在一個大地主的宅院裏。
26日
今天休息。在曬台上,我寫了一首《在黃河畔上》的小詩。
這裏的風光與陝北相比是別有風味了。村莊很大,很密,多半是用磚瓦建造的房子,非常漂亮,很少看見在半山坡上鑿成的窯洞了。
在春陽下,農民們在地裏忙著備耕。
27日
上午10時到下午4時,我們沿著有“晉綏烏克蘭”之稱的平川,從三交到了臨縣。
這裏人煙比較稠密,村莊很多,樹林很多。兩山相隔約三裏,比陝北狹窄的小山溝開闊多了。
28日
由臨縣抵白文鎮,走了60裏,並不很累。晚上又忙著行軍中出版的油印《新聞簡報》,很高興。
29日
“四八”烈士殉難處之黑茶山遙遙在望。這座山離白文鎮還有50裏,可是好像就在眼前。無數突出的尖峰起伏而下,山的高峰還積著白雪。強烈的陽光照在山上都變成了灰黑色,陰暗無光。大概山上的石頭都是黑的,所以叫黑茶山吧?
今天走了40裏,抵康寧鎮外一村莊宿營。
30日
剛下了雨,氣候比較溫和,沒有太陽,行軍是最舒服的了。隻是道路有些泥濘。
下午4點多鍾,到達晉綏邊區的首府興縣城。
31日
今天休息。興縣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城,街道很窄,很髒,市麵還比較繁榮。我們沒有上街玩,因為有命令:無公事不得外出。
我被免除管行李的工作,而被分配擔負第一中隊的“打前站”任務。真高興啊!
4月
1日
上午,我們幾個“打前站”的人,在大隊人馬沒動身之前,就輕裝上路了。
離興縣東行,氣候漸寒,風沙撲麵,人煙稀少,山巒重疊,大有陝北的“荒涼”之感。
下午5時抵三縣(興縣、嵐縣、岢嵐)交界處蔚汾河畔之界河口。
出發前,團長範長江對我們說:本來我們想爭取在興縣多住一天至兩天,但隻準備了一天的糧草。這麼多人,多住一天糧草即無著落。去年在戰爭負擔上晉綏有很大的功勞,加之旱荒歉收,這裏的糧草已陷枯竭,全部要由苛嵐、王寨等縣向西運送,供給興縣一帶。
的確,在我們來的路上,一車一車的糧食正迎著我們向西運呢。昨天在興縣城的街頭,坐著一群一群從陝北葭縣、神木逃荒而來的難民。他們為饑餓所迫,扶老攜幼。據說,政府每天發給他們救濟糧。這使我想到,在國民黨統治區,每天不知有多少勞苦群眾在饑寒中死去啊!而在解放區,雖然還很艱苦,但和蔣管區相比是根本不同了!“打敗蔣介石才有飯吃!”人民離豐衣足食的日子不遠了!
2日
迎著風沙走了40裏,下午5時抵苛嵐城。這是一個破爛不堪的城市。用石塊鋪成的街道很寬敞,矮小的瓦房林立在兩旁。東西街長約二三裏,四周有著堅厚的城牆。許多房屋被破壞了,滿眼都是瓦礫。據說,這裏曾經是一個很繁華的城市,1938年曾經是晉西北的政治中心。後來為日寇掃蕩和占據時所破壞。可恨之極!
3日
今天走了80裏,是行軍以來空前的一次。因為這幾天休息得不太好,開始走時非常困難,但後來越走越有勁了。特別是,當穿過60裏的高原於下午6點鍾勝利抵達王寨城以後,四處忙碌,為大隊人馬找房子,籌辦糧草,一點也不覺得疲勞了。
這裏氣候比較冷,山上還積著未化的白雪,河裏也有冰凍,早晚都感到寒意。在高原上,村莊較稀薄,但每一個村莊都很大,間或也看到一些樹林。在接近城郊的時候,穿過一道狹窄的小山溝,便豁然開朗,是一望無邊的平川。
夥房的同誌最辛苦了。起得早,睡得晚,走了80裏路,馬上又開始做飯,忙這忙那。我呆呆地望著他們一刀一刀敏捷地切著山藥蛋,火熱的心情在燃燒:我們能不能發動大家來幫助他們呢?當你疲勞的時候,你曾想到過他們沒有?當飯偶而有些夾生的時候,你責備他們嗎?從這裏,我想到:平常要多去想想別人,多看看別人,不要隻想到自己,隻看到自己鼻子底下的小事。要牢牢記住毛主席的教導:“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個人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
13天來,六百多裏的行軍途中,大家從沒有餓過一頓飯,而且都吃得很飽,很好。黃黃的小米飯,豐富的菜肴,吃了兩次饅頭,五次肉!在宿營地,在路上,都有充足的開水。十裏一次小休息,20、30或40裏(每天一半的路程)一次大休息,有饅頭幹和炒麵做的幹糧充饑。每個同誌身上隻有一個小掛包(裏邊裝著書本和日用品等)的負擔。行李全由公家的牲口馱著,30幾匹牲口的大運輸隊,浩浩蕩蕩。體力弱的、有病的、女同誌都有馬可騎。有醫生,有藥。旅衛生隊經常用複寫的通知督促大家防止中暑,腸胃病、傳染病,不喝冷水,不要受涼,等等。這是毛主席、黨和人民對我們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啊!
打前站的同誌,在大隊未到以前,已經協同當地兵站和老鄉,把糧草、房子準備妥當,一到駐地,就有開水喝。每隔三四天就休息一天,恢複體力。旅部的首長們還不時地來關心大家的行軍情況。毛主席的關懷,黨的母親般的體貼,人民的扶養,簡直太使人感動了!在春光明媚的田野裏,溫暖的春風吹蕩著;在遼闊無邊的自己的解放區的土地上,我們跟隨著偉大的統帥毛主席,翻過大山高原,自由幸福地從西到東,從南到北。這是多麼巨大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