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再版後記(2 / 2)

在範長江率領下,新華社轉戰陝北的人,從最初20多人到後來的120多人,沒有一個人寫或留下日記,如今活著的也隻有五個人,除我之外,還有張連生(88歲)、秦學(89歲)、杜牧平(91歲)、李宏烈(89歲)。日前,我一一給他們打了電話,隻有張連生頭腦清醒,興奮異常;其他三個人都開始糊塗了,或者聽不見,或者說不清。他們四個人都是搞後勤和電務的,編輯部至今就剩下我這個刻蠟板的文書,腦子還算靈活,畢竟我是他們的“小弟弟”呀!

在這裏,我衷心祝願老大哥們健康、幸福、快樂!

當我寫完《後記》時,又找到了一位1947年12月到楊家溝的郝亮平,蒙他題詞祝賀,特向這位“四大隊”的“小老弟”表示感謝。

《昆侖縱隊》和《巍巍昆侖》既然是“孿生姐妹”,那麼,《中央領導與〈巍巍昆侖〉》這部回憶錄,自然就成了這對“雙胞胎”的“母體”。隻有看了回憶錄,你才能了解《巍巍昆侖》這部轉戰陝北的史詩巨片,從孕育到難產,經過多少曲折才終於出世。

我不相信“ 輪回”,但曆史確有驚人的相似、循環和巧合。30年前,我請中宣部的摯友劉祖禹為《昆侖縱隊》寫了序言,但沒有署他的名,而以“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室”名義發表。30年後,他又熱情地為再版《昆侖縱隊》寫了《序》,題為《曙光就在前頭》,並署了他的名。對此,我向他表示誠摯的敬意和感謝。

知恩圖報。我要深深感謝新華社上海分社、人民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共中央宣傳部、總政文化部、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一切支持與幫助我創作《昆侖縱隊》的朋友們,感謝四川文藝出版社的同誌們為出版此書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這裏,我要特別感謝原上海《解放日報》總編輯王維,他比我年長十歲,至今思維敏捷,30年前的往事記憶猶新,應我的請求,欣然揮筆題詞。感謝原新華社上海分社社長楊瑛當年對我的熱情支持。如今她耳朵已聾,不僅寫了很長的一段話表示祝賀,又專門寫信給我:“謝謝您沒有忘記我!”我是一個十分懷舊之人,楊瑛是我的老大姐,也是我的老領導,我怎麼能忘記呢?感謝滕文生回國伊始,立即揮毫潑墨,為本書題詞。他長於書法藝術,但從不輕易為人題字。說來很巧,22年前,我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編寫組,每天中午去中南海小食堂吃飯,同桌的人除了溫家寶(中央辦公廳主任)、曾慶紅(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等人,最常見的就是滕文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後來,他公務繁忙,未再聯係。不料,去年紀念“胡喬木誕辰100周年”在人民大會堂,我們又相遇了。我問他:“你還記得我嗎?”他說:“你寫了《看愚公怎樣移山》……”從此,我們又聯係上了。他除了用宣紙題字,又特地用電腦打字一份附上:“昆侖曾見乾坤轉,一代英雄不世功。滕文生題”

可見,真正的友誼是不受時空限製的。

從1983年到2013年這30年間,曆史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一條紅線始終沒有變 —— 隻要黨、軍隊、人民血肉相連,就能無往而不勝!

我反複地想,“昆侖”是什麼?答案 —— 這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黨、軍隊、人民三位一體的“金字塔”,黨領導軍隊,軍隊來自人民,而人民既在黨的領導下,又是黨所依靠的根基。

曆史已經證明必將永遠證明,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才能使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變成美好的現實。

盡管前進的道路上還要經曆無數的坎坷和曲折,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中華民族必將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像巍巍昆侖一樣,千秋萬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東生2013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