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他為甘肅舉院主要建築“至公堂”撰書的匾額及楹聯。其聯文為:共賞萬餘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珠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上聯左邊書:詔開恩科,時關隴肅清,分圍得請,肇建試院告成,入闈監臨書此。下聯左邊書: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一等恪靖侯、加一等輕車都尉、總督陝甘使者左宗棠並識。下聯左下方印章二枚:“大學士章”,“青宮太保恪靖侯”。還有他的《正氣歌碑》、原來懸掛於總督府望河樓的聯語書法“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複見黃河清”和他為前朝碧血碑往事所感而書的對聯等等。這諸多的左氏墨寶,都洋溢著這位封疆大吏對西北這方土地興旺的期待和對正氣世風的褒揚,而最能激起人們回味遐想,也從書法中了解這位總督大人性格特征與思想軌跡的還是那副他有感於碧血碑所題的楹聯:
一抔荒土蒼梧淚;
百尺高樓碧血碑!
左宗棠,字季高,號樸存,湖南湘陰人,生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卒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享年74歲。他從軍後屢屢立功,曆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贈太傅東閣大學士、一等恪靖侯,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史學界認為,他是自唐太宗以後對國家領土貢獻最大的人物,就連美國前副總統華萊士先生也這樣評價他:“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偉大人物之一,他將中國人的視線擴展到俄羅斯,到整個世界。”他於1812年11月9日在湖南湘陰縣東鄉左家段出生,到1885年9月5日病逝於福州閩浙總督任所。他74年的生命曆程,成就了一位英雄人生,誠如一首對他的讚美詩所雲:
投筆從戎,
守故土收失地,
馳騁疆場,
馬革裹屍何所惜!
一脈豪情貫長虹。
左宗棠在蘭州期間,曾創建了蘭州製造局、蘭州機器織呢局;奏請清廷允準甘肅分闈鄉試取士,並分設學政,創建甘肅舉院興辦教育事業;整修驛道,植樹綠化;辦理福利事業,關心民間疾苦;鑒於蘭州地區十年九旱,提倡多製水車、多挖井;遵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下令保護回民清真寺;興辦回民義學;下令全境禁種鴉片,提倡試種牛痘等……而現今他在這方土地上的遺留,恐怕就是為數不多屹立道旁、綠如帷幄的“左公柳”……左宗棠在蘭州辦了不少好事。後人為了紀念左氏在蘭州的功績,曾經在孔廟(現蘭州二中)修建了“左公祠”,將西關大街命名“宗棠路”。西稍門命名為“宗棠門”。抗戰時期新辟的城南公路(今白銀路)命名“左公東西路”,以表達對他的懷念。一百多年過去了,許多的情節和細節都在曆史中被湮沒了。但我們由《碧血碑》,由左公為《碧血碑》所寫的楹聯,還能清晰地記起那位湘人:左宗棠,清末湘軍軍閥,洋務派首領之一,晚清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史稱他為人多智略,性狂傲,每自比諸葛亮,時人目以為狂。惟胡林翼稱讚說“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左宗棠大器晚成,年近四十,尚隱居鄉間,絕意仕進。1852年,受曾國藩推薦,編練楚軍,鎮壓太平軍、撚軍、陝甘回民起義,最後收複新疆,戎馬三十多年,轉戰大半個中國,未嚐敗衄,成為繼漢朝韓信、唐朝李靖、宋朝嶽飛之後,中國曆史上第四位永遠都打不敗的將軍。而其以65歲高齡抬棺出征,收複新疆的巨勳壯舉,更被人稱為“唐太宗之後,對國家領土貢獻最大的人物”。梁啟超最後給這位湖湘第一能人蓋棺定論:“說到左宗棠和諸葛亮個人才華的高下,人們可能還有爭議,但說到對國家的貢獻,諸葛亮得甘拜下風。”
烈妃自碎碧血碑
著名楹聯“一杯荒土蒼梧淚;百尺高樓碧血碑”是左宗棠為明朝肅憲王王妃觸碑而死的往事所感,用楷書題寫而成的。它不僅布局工穩,筆勢遒勁有力,堪稱佳作,而且還牽係著一串感人的故事:
洪武十一年(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封藩,封其庶十四子朱模為漢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封肅王,二十八年(1395年)就藩甘州(今張掖市)。在位28年。其後相繼嗣位延襲九世十一王,284年。建文元年(1399年),肅王由甘州移駐蘭州,即大興土木,營建肅王府、蘭州城池、園林寺觀等,建築規模宏大,對蘭州產生過深遠影響。自今通渭路以東,會館巷以西,張掖路以北,濱河路以南便是當日肅王府,周垣三裏,東、西、南三麵均有府門。正門麵南,入正門,依次為欞星門、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存心殿,此兩大殿左右為東西二宮。肅王府署設在王府中央,東、西、北三麵又有宮苑,苑內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小橋流水,奇花異草,點綴其間,景色十分秀麗壯觀。明肅王修建了許多廟宇寺觀,如五泉山公園的崇慶寺、酒仙殿、嘛呢寺、文昌閣、武侯祠、大悲殿、地藏寺、臥佛殿,坐落在今慶陽路的白衣寺及白衣寺塔、原東關接引寺的銅接引佛(今移五泉山金剛殿),白塔山的白塔寺、皋蘭山巔的三台閣,還有建築規模宏大、不在道教十方叢林之下、在關隴亦僅有的金天觀。今天這些文物古跡大多仍閃耀著奪目的光彩,吸引著人們觀賞、憑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