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3)

其女婿王德山,繼承了李文齋遺誌,博采中國傳統畫技之長,仿刻出曆代名家的名畫作品,使雕刻葫蘆題材更加廣泛,雕技更加精良。刻葫蘆開始從民間走出國門,暢銷西歐各國。他的作品,曾在20世紀70年代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作品“抗美援朝”、“劉胡蘭”等被國家永久性收藏。他與甘肅眾多藝術家一起響應黨的文化扶貧號召,去甘肅省臨夏把刻葫蘆技藝無償地傳授給兄弟民族人民。他永記師訓,以藝養性,以藝做人,以求無愧於世人。上世紀70年代,王德山與其師兄陳唯一合作了許多作品。其中刻葫蘆“桃園問津”(詩配畫)也被國家收藏。陳氏刻葫蘆第二三代後繼有人,陳紅、陳兵等都是甘肅省名列前茅的藝術人才。他們打破以往刻葫蘆隻有單色的古老模式,大膽創出多彩葫蘆,使用多種色彩使畫麵更加豐富。陳氏刻葫蘆,以刀馬人物見長,書法更是一絕。其創始人陳唯一發明的三角刀刻,獨辟蹊徑,推陳出新,開創了陳氏風格。他與別人合作的《紅軍長征萬裏圖》一出世就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所收藏。1991年他在兩個直徑不到4厘米的葫蘆上刻成了5000多字的書法作品《道德經》,轟動了1991年甘肅工藝美術博覽會。1995年他又和女兒陳紅同台獻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別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進入耄耋之年的陳唯一老人仍然堅持創作。他說:“陳氏刻葫蘆不光注重藝術的創新,更注重人才的培養,在刻葫蘆之前,必須有十年左右的繪畫和書法練習,我從來都不希望孩子們急於求成。”

用天然疙瘩葫蘆刻成的《動物世界》,是蘭州陳氏刻葫蘆第三代傳人陳尚的習作。整件作品直徑不到8厘米,離開放大鏡幾乎看不清楚,可上麵的一針一刀,一筆一刻,卻完全是在肉眼下完成,創作者刀法之嫻熟、技藝之高超,令人歎為觀止。在“2002年成都·中國西部民間藝術品博覽會”上,該件作品首次亮相便折服了觀眾和評委,榮獲“民間藝術星座獎”。

繼往開來的阮氏家族

阮光宇,出生於河北省豐潤縣宋家營鎮一個書畫世家。他到蘭州後,開始研究蘭州雕葫蘆藝術,他把高超的詩書畫印修養和雕刻技藝引入這一古老民間藝術,開創了即興創作新境界,開發以眾多的表現形式,不僅把蘭州刻葫蘆藝術推上了一個新高度,也奠定了阮氏微雕葫蘆的根基。他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刻意求新,把《西廂記》、《紅樓夢》、《聊齋誌異》等作品中的人物,巧妙地刻畫在葫蘆上,並配以詩詞文字、風景山水,使刻葫蘆這一民間工藝更臻完美。他還組成了蘭州特種工藝社,推出專業刻品,使蘭州的刻葫蘆大放異彩。20世紀50年代被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專題片在國內外介紹。史誌稱他為“刻葫蘆專家。”

雕刻葫蘆的技法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大、中、小三種特製的鋼針,在葫蘆表皮上,以纖細的線條陰刻出所要描繪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後塗上鬆墨,使線條變得很明顯,行家把這種技法稱為“描寫”。另一種技法是用刻刀將葫蘆的殼鏤空,以粗獷的空隙線條勾勒出要描繪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種技法稱為“雕刻”。畫麵刻好後,再在葫蘆上飾以環形圖案,最後配上塑料或銀質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雕刻葫蘆的名家是阮光宇之子阮文輝,他是阮氏微雕葫蘆第二代傳人。

阮文輝,1934年12月出生於河北省豐潤縣。父母都是書畫家,因而他4歲學畫,6歲學書法,9歲學習古文詩詞,10歲研究民間工藝,14歲開始獨立藝術創作活動,20歲已聞名於世,在全國發表作品。他多才多藝,善中國畫、漫畫、書法、篆刻、泥塑、雕刻葫蘆、烙畫、陶藝、根藝、石藝等。20世紀80年代,阮文輝繼承父業、博采眾長,將雕刻工藝分為“描寫”與“雕刻”兩種。所謂“描寫”,是在葫蘆的外表用特製鋼針將表皮刺破,鐫刻書畫,塗以鬆墨;所謂“雕刻”,是以小刀將葫蘆硬殼刺透,用粗線條描繪人物、山水、花卉等。他在雕刻上獨具匠心,針、刀並用,以刻、鏟、刮、磨等多種方法,將中國畫的勾勒、點垛、渲染、皴擦等手法用在刻畫葫蘆上,仿製出曆代名家潑墨寫意山水以及徐悲鴻、齊白石的畫風筆意,使雕刻葫蘆工藝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一枚《兒童遊戲圖》,在直徑約4.3厘米的桃形葫蘆上,刻有150個玩童,神情姿態各不相同。玩燈者、演戲者、翻斤鬥者、捉迷藏者,無不惟妙惟肖,動人心弦。另一枚直徑約5厘米的刻葫蘆上,刻有204首唐詩,其字跡清晰、秀麗工整、幹淨勻稱,成為舉世矚目的藝術珍品。《敦煌飛天》,是在直徑5厘米左右的葫蘆上,刻有120位飛天,有的吹笛,有的抱箏,有的反彈琵琶,人物個個彎眉秀目、櫻唇含笑、婀娜多姿,就連飛舞的絲帶和婀娜多姿的纖手也楚楚動人。《東坡赤壁夜遊圖》,是在1枚直徑2厘米的橢圓形葫蘆上,刻有一葉扁舟,舟中6人神情迥異,栩栩如生,舟外遠山近樹,疏密有致。同時還刻有537字的《前赤壁賦》,字跡秀媚、工整清麗。另外2枚直徑僅1厘米的葫蘆上分別刻有“唐詩桃園行”、“飲中八仙歌”。阮文輝運用豐富的國畫知識和功力,創造“水墨寫意”、“仿名人書畫”、“彩雕”、“微刻”等技法,所雕刻的“150個兒童遊戲圖”,“唐詩204首”,“敦煌飛天120身”及“桃源行”、“夜遊圖”、“八仙歌”等4套6枚微雕葫蘆被定為國家級珍品,由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他也被國家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他的微雕葫蘆被列為國家級珍品並被收藏,手捏民俗泥人獲全國一等獎,均被稱為中國一絕。其美術和工藝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和獲獎。他還長於詩、詞、散文和隨筆等寫作,著有《冷餘詩草》、《走入風雨》、《藝術隨筆三百題》等。他的《趣味工藝美術》一書出版後,其許多新觀點,受到各地人們的重視和稱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