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將法就是依據人的心理活動規律,有針對性地刺激對方使對方在某種情緒衝動之下做出某種毅然舉措,從而達到給自己辦事的目的。
在現實生活中,了解所求之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特點,了解對方的好惡和是非標準,根據其社會平衡關係,機動靈活地激發對方產生某種情感傾向和心理傾向,能夠有效地促使對方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決策和行為。
激將法是一種使對方的內心衝動變成有利於自己利益的辦事妙法,在求人辦事時,若能精熟運用,必能收到預期效果。
1.請將不易,激將去能獲得成功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請將不如激將”,在求人辦事,特別是求助朋友的時候,如果直接請求不容易成功的話,不妨可以試試使用激將的方法。
激將法就是使對方的內心衝動變成有利於自己利益的辦事妙法,從而完成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三國時的諸葛亮,運用激將求人法的技術十分高超,尤其是劉備打了敗仗後,諸葛亮成功求助於孫權聯合劉備抗曹一例,堪稱一絕。
公元208年,劉備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樊口,勢單力孤,繼續與曹軍對抗完全沒有前途可言,除與盤踞江東的孫權聯手以外已別無他計。
能否求助孫權出兵一起抗曹?派誰去求助呢?正在劉備為難之時,軍師諸葛亮穩操勝券,親自請求去說服孫權,解了當時劉備的燃眉之急。
當時的孫權是一個26歲的青年將軍,血氣方剛,“碧眼紫髯,堂堂一表”。諸葛亮從孫權的麵貌上立即判斷對手有很強的自尊,“隻有激,不可說”。諸葛亮就是利用孫權這個弱點,用言語激發孫權的自尊心,使他的意誌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轉化。
諸葛亮見到孫權後說:如今將軍擁兵江東,劉備集結東南,曹操雄踞一方。然曹操一路南下攻城掠地名震天下,竟無人可擋。將軍應早做打算,圖謀善策。如果將軍自能與之抗衡,當即與之斷交;如果已力對抗,倒不如解除武裝,束手投降為好。我看將軍表麵聽從曹操,內心仍是猶豫。現在形勢緊迫容不得您再了猶豫,還希望您馬上作決定,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孫權愣了一下,反問道:“照你說的形勢如此嚴峻,劉備怎麼不趕快投靠曹操呢?”
諸葛亮回答說:“君差矣。齊國壯士田橫您該知道,他在道義上不能投靠漢高祖,寧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劉備是漢室後裔,具有英雄資質,目前雖然困頓,仍有八方壯士慕其英名,源源而來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於事成不成,隻有靠天命決定,豈可向曹賊投降呢?”
孫權聽後大叫一聲:“我有吳國十萬大軍,承父兄之業,又豈可輕易言降?”
孫權雖然大叫不降,其實內心也很不踏實,又向諸葛亮問道:“現在這種情況,除了劉備之外再找不到能與曹操作戰的軍隊,可劉備最近連打敗仗,不知是否有軍力與其再戰?”諸葛亮早有準備,冷靜地給孫權分析形勢,打消了他的不安。也明說:“劉備確實打了敗仗。但現在軍力不少於一萬。而曹操之軍雖眾,但長途遠征疲憊不堪。這一次為了追擊我們,曹軍的騎兵一晝夜竟跑了三百裏,這好像古人說的,再有力的弓箭射的距離過遠,就連一張薄布也無法穿過。再者,曹軍北兵不慣水性戰,我方占有地利;荊州子民雖然表麵上服從曹操,內心卻是時時準備反抗。如果將軍集精兵猛將與劉備之軍配合,聯手作戰,一定會擊敗曹軍。天時地利俱在,剩下的隻看將軍您的決斷能力了。”
諸葛亮這一番分析,指出強敵之短處,強調劉、吳潛在之長處,最後把事情成敗的關鍵又推給了孫權自己,可謂步步高棋,招招妙算,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孫權斷下決心,聯軍抗曹,以至後來發生了三國時代最大的決戰——“赤壁之戰”。
諸葛亮采用“激將法”即達到了求人辦事兒的目的,實在妙不可言。
同樣,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如果朋友之間長時間沒有來往,對方便心知肚明你有事要求於他。他若不願幫辦,一進門就顯得非常冷淡。當你把事提出的時候,他會表現出含含糊糊的拒絕態度。這可能是在你的意料之中。這時,你就得把“死馬當成活馬醫”,以言相激不失為一種扭轉對方態度、繼續深入的好方法。
還要說明的是,使用激將求人法,除了要考慮對方的心理以外,還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性格,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比如當你去求助於傲氣十足的人時,如果他麵子看得很重而講究分寸,你不妨從正麵恭維入手,讓他飄飄然,因為虛榮而順從你的意圖。這種類型的人隻要你說他長很高,他便會蹺起腳給你看。
再者,以言相激也必須掌握分寸,若是對方真的無能力辦此事,我們也不能太苛求人家,讓人家為難,更不能說出絕情絕義的話來傷害對方。隻有你了解對方確實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時,才可以以言相激,逼他去辦。
2.掌握激將之法,人生處處順風
在生活中,運用刺激性的話或反麵的話去鼓勵他人去做原來他不願意做或不敢做的事情,要辦的事必定能夠如願以償。
有這樣一個故事:
小江出生在農村,大概是在七八歲的時候,小江的戶口轉入城市。那時,小江也該上學了。當時,父親把小江領到離家最近的一所小學,從此,小江也和別的同學一樣,也是城市裏的孩子了。為此她歡呼雀躍、興奮無比。可是有一天放學回家,正在寫作業的時候,小江聽見父親對母親說:“農村孩子比城市裏的孩子笨,我擔心她的成績跟不上。人家城市孩子從小接受教育要比農村孩子早得多,而且特別重視智力開發。咱的孩子呆頭呆腦,笨得像一個土豆,學習成績要是能達到中等,我就燒高香了。”
聽了父親說的話,小江心裏十分難過,但是卻不服輸,心想:我哪裏比城裏孩子笨,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給你們看看,用事實證明我是行的。
從那一刻起,小江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用自己的成績來證明小江不比城市裏的孩子智力低,不比他們笨!
第一次期中考試,小江得了雙百:語文100分,數學100分,全班五十多名學生中,小江名列前茅。放學後,小江背著書包拚命往家跑,回到家,小江迅速把卷子掏出來遞給父親:“爸,你看,我考了100分,而且全班第一。”
父親接過卷子,頓時喜上眉梢,臉上蕩漾著燦爛的笑容,平日總是生硬的話語,此時也溫柔了許多:“嗯,不錯,不錯,看來,你還行,沒給農村孩子丟臉。”
“爸,你說我笨不笨?”
“不笨,不笨,誰說你笨了。”
“你說過,我都聽見了。”
“哎,那不是想鼓勵你好好學習嗎!隻要你學習好,將來有出息,我和你媽就放心了。”
原來,父親那些曾經刺激小江的話,是想激勵我努力學習。小江中計了,父親以此激將達到了讓小江學習好的目的,小江毫無怨言。
由此可見,激將法的妙用。但激將法不可亂用,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1)反語式激勵法
是以正話反講,用故意扭曲的反語信息和反激的語氣表述自己意念,以激起對方發言表態,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例如,一家中外合資公司的總裁與一家鄉鎮企業廠長的洽談:
廠長:“總裁先生贏利的魄力,的確比我們這些鄉下佬大得多,簡直是一個大如牯牛,一個小如毫毛。這麼大的魄力,雖然讓我們佩服,但我們實在不敢奉陪,隻能收回土地,停止合作。”
總裁:“好吧,我再讓利一成。”
廠長:“不行,按我方投資比例,應當讓利兩成。”
總裁:“行,本公司原則上同意……”
上例中,廠長不說對方“黑心貪利”,而說其反語“魄力大”,又以“不敢奉陪”的“哀兵”戰術以退為攻,激發對方就範入甕。
(2)及彼式激勵法
是以一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心理效應,激發對方作角色對換,設身處地同意他人的語言反饋。例如:
一位女公關人員負責陪同一位澳門華僑公司女經理在上海參觀遊覽,上司關照這位女公關人員,要設法回請款待一次女經理。結果,在參觀遊覽城隍廟時,經過兩家飯店,這位公關小姐向華僑女經理詢問兩次:
“夫人,肚子餓嗎?”
華僑女經理客氣地搖搖頭,兩次詢問都未成功。後來,出了城隍廟,經過“老飯店”,公關小姐眼看女經理就要登車回賓館就餐了,於是她換了一種說法:
“夫人,早上出來,怕您等我,我未及吃早飯,隻吃了兩三塊餅幹就來接您了,現在我倒餓了,請您陪我吃點好嗎?”
華僑女經理聽了,欣然點頭。兩人步入“老飯店”……
及彼式的激勵成功,就正在於由己及彼,再由彼及己的有效反應。
(3)貶低式激勵法
這是說話人的一種善意貶低他人,促使發話生效,引起生動的言語激勵方法。例如:
晚餐的聯誼舞會上,一位女賓邀請某中年男經理跳舞,對方以“我不會跳”或“跳不好”來推托。於是女賓就說:“哪是不會跳,您八成是‘妻管嚴’,怕跳舞回家,被太太知道挨整吧?……”對方被貶受激,仰頭大笑,終於邁出舞步。
在生活中,運用激將法的例子很多,我們應學會充分應用它,但是應用時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要因時、因人、因事巧妙地運用,才能發揮它的巨大作用。
3.洞悉人性,巧用激將促其“就範”
在求人辦事過程中,有時別人並不應允,如果運用直接了當的請人辦法,他們也會一再地拒絕,在這種情況下,巧用激將法則會起到平時難以達到的作用。
下麵是美國黑人富豪約翰遜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