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築堤修橋(1 / 2)

一日。

鄧守安來合江樓拜訪蘇軾,兩人臨窗而坐,閑聊之餘遙賞江景,十分愜意。過了許久,蘇過敲門而入,剛喊了聲:“爹……”見鄧守安來訪,打了招呼準備退出房間。

蘇軾叫住蘇過,問道:“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

蘇過道:“謝掌櫃的親戚昨天溺亡了,他去吊唁所以沒開店。”

“溺亡了?”

蘇過點點頭:“聽隔壁鋪子的人說好像是昨天渡江去歸善縣時不小心翻船溺亡的。”

蘇軾陷入沉思,許久才回過神來,對蘇過道:“你去衙門找一下詹大人,就說我晚上想去拜訪他,看他是否有空。”

鄧守安問道:“為何突然拜訪?”

蘇軾道:“我來此一年,西枝江已有不少人渡江溺亡,百年以來不知又有多少人因此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此事幹係重大,還是要找詹大人商議一下。我想著直接去衙門找他,人多口雜,被人聽了去,不知緣由者會以為他為官不聞不問,還是等晚上去他家中拜訪比較合適。”說完對蘇過道,“你去告訴詹大人,晚上我想去找他商議一下西枝江廢橋修繕一事,這樣也好讓他有所準備,免得我貿然詢問,太過唐突。”

蘇過領命離開。

惠州城外有條西枝江,東連歸善縣,西接惠州城。江上本有座橋,可惜年久失修、廢壞多時。兩岸百姓想要相互往來唯有劃船渡江,遇到大風或者激流稍有不慎便會船覆人亡。蘇軾來此生活一年,隻見橋頭殘垣斷壁佇立江中,從未見人修繕。

晚上。

蘇軾來到詹範家拜訪,詹範熱情相迎。兩人坐定後,詹範命人奉茶,開門見山地說道:“叔黨已經把你的來意告訴我了。其實我剛來此地任職時聽聞不少百姓因渡江溺亡也曾想過重建此橋,隻可惜惠州地貧,衙門經費不足,實在沒錢建橋。”

“那可以向朝廷要錢啊!”

“嶺南一帶朝廷本就鮮有問津,更不會為了一座普通的橋而耗費巨資。”

蘇軾思忖片刻,道:“那我去籌資,總能找到錢的。”

詹範驚喜交加:“真的?那太好了。”

隨後的日子,蘇軾開始東奔西走募集資金,同時廣泛征集建橋方案。城中不少百姓慷慨解囊,或多或少地捐錢捐物,蘇軾則將攜帶的積蓄和之前身著官服時佩戴的通犀帶一並捐獻出來。由於建橋耗資巨大,隻靠惠州百姓捐助可謂杯水車薪,於是他又寫信給程之才請求其幫忙籌措資金。最終在程之才和眾人的幫助下,建橋的資金終於籌措完畢。

蘇軾在眾多建橋方案中選擇了鄧守安提供的鐵索連舟以代橋身的方案:將四十艘船連在一起為二十舫,鐵銷石矴,隨水漲落。一來船身隨江水飄蕩可以減少水流的衝擊,延長浮橋使用壽命,二來其中任意一艘船壞了可予以替換,相比於整座橋的修繕節約成本。

蘇軾想著既然籌資了,索性再多籌點,將城西西湖的交通問題一並解決。西村與西山之間以湖水相隔,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湖麵上曾經修建了一座豐樂橋,由於橋身為木質,在湖水長期浸泡下極易腐爛,不時有百姓踩爛橋板掉入湖州。當地官府也曾出資修繕,卻屢修屢壞。針對這一問題,蘇軾決定在平湖門和西山兩端各築一道長堤,長提以橋相連,而建橋方案在集思廣益後最終選用白蟻不敢躋的石鹽木築橋,橋上架飛閣九間,以壯其勢。而西湖築堤建橋的資金由遠在筠州的蘇轍慷慨解囊,以及孤山棲禪寺的和尚們四處化緣籌集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