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八日,皇帝親自前往景陵為康熙舉行三周年祀典,十四日才回的宮。
十五日晨用過簡單的齋膳後不久,(注1)三位阿哥就前來要求覲見,隨著皇帝的一聲“傳”,欣然再一次地很不淡定了:
哈哈!未來的乾隆終於要閃亮登場了!
大太監挑起門簾,三位少年並肩踏入養心殿的暖閣內;一邊施禮,一邊齊聲問安:“子臣恭請汗阿瑪聖安!”
欣然很是興奮地望向幾個少年:個子最高的一個,年齡在二十上下,人顯得十分清瘦,麵色蒼白,眉目和當日欣然見過的齊妃李氏有些相似,口、鼻則一看就有皇帝的影子;這必定是弘時了。
另外兩個矮一些、年齡也明顯小幾歲的少年,其中一個也很是清瘦,長相秀氣得像個女孩兒;另一個則稍顯壯實些,長相是三人中最與皇帝相像的。
欣然根據以前看到過的畫像判斷,長得特別清秀、像女孩的那個就是弘曆——未來的乾隆皇帝,而另一個就是弘晝了。
皇帝微笑著說:
“起來吧。今日可是有事要奏?”
弘時躬身答道:“回汗阿瑪,兒子們知道您此次親自為皇瑪法行三周年祀典很是憂勞,心中甚是掛念,因此特來探望;此外並無事奏。”
“嗯,朕躬安好,不必掛懷。不過,你們能有此誠孝之心,朕心甚慰。近日朕不在宮中,你們可有繼續專心於學業啊?”
弘時又躬身答道:“回汗阿瑪,子臣等謹遵汗阿瑪教誨,不敢有一日於學業上懈怠;四弟、五弟,你們說為兄說的可是實情?”
弘曆也一躬身,答道:“三哥說的是,兒子們常蒙汗阿瑪聖訓,深知學問一途,唯有日日勤勉,才能得以精進;因此,無論您在與不在,都不敢有絲毫懈怠。”
弘晝也跟上說道:“回汗阿瑪,三哥、四哥所說便是兒子所想。”
皇帝滿意地點點頭,笑道:“好啊,你等能作此想,也不枉朕平日對你們的教導啦。來來來,坐下說話。”
三位阿哥安置下來以後,皇帝開口問道:
“初一日朕明發的上諭,關於直隸州被水災民賑米之事;(注2)你們可都知曉了?有何看法?說與朕聽聽。”
三個少年看來真是平日訓練有素、長幼分明,又是由弘時率先答道:
“回汗阿瑪,子臣等均已知曉上諭內容;子臣認為,汗阿瑪愛惜百姓、宅心仁厚,天下人自會有目共睹,感念天恩。”
弘曆接著說道:“三哥所言極是,汗阿瑪不僅時時不忘愛養百姓,而且對犯有過失之臣下也嚴律之餘,屢與教誨、給予改過之機;實為賢君、仁主;兒子受教至深!”
弘晝最後一個點著頭,滿臉真誠地讚同道:“對對對,三哥、四哥已盡吐兒子肺腑之言。”
皇帝略帶哂笑地看了弘晝一眼,稍作思忖,接著問:
“初七日刑部請旨勾決人犯中,有六格、嶽周二人分別賄賂隆科多與年羹堯,以圖升遷之事;(注3)你們對此又作何想?”
這一次,弘時半晌沒吱聲兒。皇帝也沒立刻追問,而是端起茶杯,緩緩地啜了一口茶水,輕輕放下杯子以後,看了一眼弘時;弘時刻意地避開了皇父的眼神,低頭也端起茶杯喝起了茶。
皇帝皺起了眉頭,略顯不悅地轉向弘曆:
“弘曆,你說說?”
弘曆略一躬身,不慌不忙地答道:
“回汗阿瑪,此事兒子也略有所聞;兒子以為,汗阿瑪的裁決十分聖明。”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若上司是貪財索賄之人,則下級想要做清廉的官也不可得,隻能逢迎媚上,以圖自保;或甚而大行賄賂,以求升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