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可以這樣讀》是我最近讀《道德經》的心得,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信息量大,力求觀點新
這些心得沒有大道理,當然,我也講不出大道理。隻是用我們生活中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小故事結合《道德經》的內容來談自己的感悟,並力求談點新東西。
我們經常講: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現在我們感覺到對於自己關心的人,你講點逆耳的忠言,他不但聽不進去,還會產生抵觸、反感心理。這是什麼原因呢?在我看來,就是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入受“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影響太深。我們這些人吃過“苦藥”,知道“苦藥”是治病的“良藥”,也就接受了“逆耳忠言”。但是,現在的孩子是泡在蜜裏長大的,他們沒有吃過“苦藥”,病了所吃的藥,都是“甜藥”,因為現在的“苦藥”,都裹上了糖衣,根本不知“苦藥”是何物?所以,你拿良藥苦口利於病來比喻忠言逆耳利於行是行不通的。你應該將你的忠言裹上糖衣,讓他願意聽,聽得進去,這樣忠言才有益,這也算與時俱進。你的忠言不加點蜜,他不但聽不進去,還會反感,產生抗藥性。
二、語言簡潔生動,讓大家能夠輕鬆閱讀
在表達方式上力爭做到直白,像講故事一樣,讓大家在聽故事的同時,感悟《道德經》所蘊含的智慧、哲理。當然,這隻是自己的努力,有沒有這樣的效果,還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化修養。這一點我是向孔聖人學習的,孔聖人講話直白、輕鬆但又不乏震懾力。如孔聖人講“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於今也?四十、五十無聞焉,亦不足畏也矣”。這段話講如何識別人,聖人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從年齡上講。老人不足怕,小孩不懂事也不足怕,可怕的是年輕後生。一語中的,這些人為什麼可怕?你不要看他們的現在。你要看他們的將來,你怎麼知道他們的將來還會像現在這樣嗎?這句話太有震懾力了,令你不得不怕。不過話鋒一轉,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就不可怕了。這樣又顯得幾分輕鬆。三言兩語,夠人琢磨一輩子、學習一輩子。
當然,我知道自己學不像也學不來,但我得提醒自己不得不學。
我認為《道德經》對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啟示。希望大家讀讀《道德經》。
上了年紀的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生活轉軌了,有些失落,這是自然的事。火車轉軌的時候,還要減速,就是減速,還會有劇烈的震動,何況是人?從習慣了的軌道下轉到陌生的軌道上來,肯定有點不適應。不適應的原因,主要是心靜不下來。花點時間,讀讀《道德經》會有幫助。會減少幾分失落,多幾分淡定。《道德經》十五章有言,“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誰能使渾濁的環境靜下來,慢慢變清?誰能使安頓的心動起來,產生新的追求?能這樣做的人,不追求完美,正因為不追求完美,才能不斷創新。退下來的人好好讀讀《道德經》,會使自己的失落恢複平靜,然後從平靜中尋找到新的生活。
中年人是國家的棟梁、是單位的中堅、是家庭的主心骨。工作壓力大、生活擔子重,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壓力大、擔子重,都是自己造成的,是心理上的原因,想要的太多。花點時間讀讀《道德經》吧!《道德經》四十二章寫道:“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世間的事,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反而少,想要的少反而得到的多。一句話,人要懂得放棄,學會放棄。一個人不可能把好處占盡,也不能把好處占盡。
青年人初出茅廬,血氣方剛,上進心強,還有幾分浮躁。對此,也應該好好讀讀《道德經》。
《道德經》第三章寫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告訴我們不要鋒芒太露,要學得圓通一點。記住是圓通,不是圓滑。
奧運會的拚搏精神固然可貴。他能激勵人奮發向上,勇爭第一,這在競技體育上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水的謙卑與柔軟。要少一點爭強好勝,多一點忍讓與包容。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有這樣一首小詩值得溫故:“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弟弟在家蓋房子,與鄰居發生糾紛,雙方針鋒相對。弟弟修書給在朝廷做官的兄長,希望借兄長的權勢來恐嚇鄰居。沒有想到兄長送來這樣一首詩。弟弟見此很受教育,讓鄰居三尺。鄰居也受感動,也退讓三尺,這就有了“六尺巷”的故事,這也是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
為人處世,學會謙讓包容,生活就會踏實、祥和。
希望大家讀讀!
奢望大家讀讀《道德經》!小說.老子可以這樣讀最新章節第1章前言網址:html/60/60010/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