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忘我無私教你做聖人(1 / 3)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為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為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前麵兩講,我們講過處世、修身之道,這一講,我們講忘我無私,立德之道。忘我無私,才能宴處超然。大多數人講,忘我無私,是很難做到的。的確,要做到忘我無私,非一般人所能為,但是,隻要我們努力去實踐,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忘我無私,堅持一輩子很難,但我們可以試著要求自己先從某一件事情做起,再慢慢培養自己忘我無私的品德,這個過程就是修煉成聖人的過程。

關於忘我無私的話題,《道德經》中有很多論述,其中第十三章,第七章,就是專門論述忘我無私的,我們認真讀讀這兩章內容,會有不少收獲與體會。

一忘我有我,天下至尊

《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為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為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概括地講,這一章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之所以有寵辱憂患,主要是因為有身體,不能忘我。人因為太愛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才十分在乎榮辱憂患。人因為十分在乎榮辱憂患,所以才感覺累。人如果沒有身體,就沒有榮辱。但人有生命就離不開身體,有身體自然十分在乎榮辱憂患。那麼,如何處理這一矛盾呢?

《呂氏春秋》裏有這樣一則故事。楚國人丟了一張弓,卻不願去尋找,為什麼不去尋找呢?他認為楚國人將弓丟失在楚國的土地上,自然是楚國人拾走,何必花精力去尋找呢?孔子聽說這件事情後,說去掉“荊”字就好了。意思是人丟了弓,自然是有人撿走了。何必在乎是楚國人呢?老子聽說後,說去掉“人”字就可以了。隻要丟了弓,自然有人撿到,何必在乎是誰呢?天下人認為老子至公。為什麼說老子天下至公呢?列個表做個比較,就會發人深省。

荊人遺失弓箭,不去尋找的理由是弓丟在楚國自然有楚國人撿走,他的眼界是胸懷楚國。

孔子聽說後,說去掉“荊”字,是胸懷天下的境界,不管是誰撿走,終歸有人撿走了,何必在乎是楚國呢?眼界比荊人開闊。

老子聽說後,說去掉“人”字,“遺之”,“得之”,這樣一看,一目了然。去掉人字,就是無我,就是忘我;隻有無我,隻有忘我,才是有我,才是真正的大公無私。胸中無我,才能真正做到胸中有我。不管是誰丟了弓,誰撿走了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無我中有我。所以說老子天下至公。

所以,老子在本章的結尾寫道:“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個人為天下尊貴自己,愛惜自己的生命,天下人就可以將天下大事托付給他。其實,每一個人無不尊貴自己,愛惜自己,隻是看尊貴自己,愛惜自己,僅僅是為自己呢,還是為普天下人民?這有區別嗎?區別何在?我們讀讀孟子的《莊暴見孟子》就明白了。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嚐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冷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孟子說喜歡音樂是好事,但是要看隻是自娛自樂呢,還是與天下百姓同樂?這有區別嗎?孟子說,區別可大呢?如果愛好音樂隻圖自己享樂,那麼,天下百姓就會有怨言,他們會痛苦地說,我們大王喜歡演奏音樂,為什麼使我們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如果愛好音樂是與百姓同樂,他們會高興地說,我們大王喜歡音樂,國家就有希望了!天下百姓就會祝願您身體健康,祝願國家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