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道法自然守常之道2(1 / 2)

第四層“其次侮之”,輕視。為什麼有的習慣被人輕視而不遵守呢?這是因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資訊不足,不值得人相信,令人懷疑。如清明節祭祖,有一少部分人根本不放在心上,或者說從來都不去祭祖。這種人的理由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中國有句古話,“在生不把父母敬,死了何必哭鬼神。”他認為“死了死了”,人死了就過去了。上墳燒香放掛鞭炮,先人知道嗎?一切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他也不懼怕斷子絕孫的詛咒,認為都是無用之舉。這種習慣十有**會被顛覆,或者被一部分人首先顛覆。

為什麼要分析人們對待習慣的四種心理層次呢?認真分析不同層次的習慣,有助於我們的工作生活。處於第一層次的習慣,我們就得無條件的遵守。如“1+1=2”。對於“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習慣,我們可以有選擇的遵循或者顛覆!如有的人有坐車的習慣,出門就“打的”,不問遠近。這不一定是好習慣,我們可以選擇遵循與顛覆。路程遠可以“打的”。路程近,走走就到了,這樣還可以鍛煉身體。如果一味地遵守習慣就等於困住了我們雙手、雙腳,困住了我們的大腦,我們就成了裝在套子裏的人,那麼一生就可能毫無創造,毫無建樹。如果對習慣不問青紅皂白一味地顛覆,也會在現實世界麵前碰得頭破血流!

二“道法自然”有什麼意義?

認識、理解、遵循道法自然,有利於我們在創新與守舊,進步與穩定中做到循序漸進。再者,自然、自然而然的習慣會左右我們的生活。我們能遵守習慣,道法自然,堅持守常,使我們能很好地遵照客觀規律辦事,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方便與幫助。

《老子》三十九章有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穀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天下貞而高貴,將恐蹶。”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能與以前的習慣保持一致,天能與以前的習慣保持一致,就會清明。地能與以前的習慣保持一致,就會寧靜。神能與以前的習慣保持一致,就會靈驗。山穀、河流能與以前的習慣保持一致,就會充盈。萬物能與以前的習慣保持一致,就會生長。統治者能與以前的習慣保持一致就會穩守天下。

如果不能這樣,天不清明,就會崩裂。地不寧靜,就會塌陷。神不靈驗,就會消亡。山穀、河流不充盈,就會幹涸。萬物不生長,就會滅絕。統治者的國家不穩定就會傾覆。

第一層的意思強調與從前的習慣保持一致,就會天地和諧,社會和諧,“風調雨順”,強調遵循從前的習慣。

第二層是從反麵強調,如果不能與從前保持一致就不能與天、地、自然保持和諧,就會出現災難。萬事萬物都是如此。

老子這段話從正、反兩個方麵分析了“道法自然”的重要性。強調必須與從前的習慣保持一致,必須道法自然,必須守常。隻有這樣才會天清,地寧,神靈,五穀豐登。社會太平。否則,就會天崩,地裂,神廢,災難頻發,民不聊生。

聖人用了幾乎一章的篇幅來論述遵循習慣,道法自然,堅持守常。而舉例範圍幾乎囊括天地自然社會,可見聖人的重視,可見真理的普遍性。

道法自然,堅持守常,怎樣做到堅持守常呢?守常必須知常,老子告訴我們:“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懂得永遠不變的道理可以算是明智,不懂得永遠不變的道理就是胡作非為,就會遇到凶險,老子強調了知常的重要性,不知常,談不上守常。守常隻有先知常,才能“沒身不殆”。

“火燒赤壁”的故事可引以為鑒。

赤壁之戰,曹操聽信龐統之計,將所有的戰船綁在一起,連成一片。當時就有謀士提醒,這樣做要是孫劉聯軍用火攻,我們麻煩就大了。曹操譏笑這位謀士說,現在是冬季,隻有西北風,西北風用火攻,隻會燒到他們自己的軍營,曹操也可謂“知常”了!

諸葛亮觀察天象,覺得天氣反常,最近兩天會有東南風。等到東南風起時,諸葛亮一把大火燒毀了曹魏的八十萬大軍。

這裏曹操不可謂不知常,他隻是僅僅知道冬天隻會刮西北風這個小常,不知道世事無常這個大常,所以曹操還是“不知常,妄作、凶”。將所有戰船連成一片,是“妄作”,被諸葛亮一把大火燒成灰燼是“凶”!任何事情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曹操有點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祥林嫂總是見人就說,“我真傻,我單隻知道冬天是野獸在深山裏沒有食吃,會到村裏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所以,曹操,也真傻,隻知道冬天裏刮西北風,不知道這冬天裏還刮東南風!而諸葛亮既懂得冬天常刮西北風這個“小常”,也知道“世事無常”這個大常,由此譜寫了一曲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青史留名的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