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永遠的道1(1 / 2)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世界上的事情是永遠無法認識清楚的,認識清楚的已成過去,未來,我們永遠處於無知狀態。正像一顆種子,當手裏有種子,這時種子是實的,豐收的希望是虛的。當種子撒到土地裏生長發芽。這時芽苗是實的,種子變成虛的了。當芽苗長壯開花,花是實的,果是虛的。當果子成熟,果子是實的,而花又是虛的。世間的事情,就像種子生長變化的過程一樣,永遠就是這麼虛虛實實,變化不定。我們的好奇也就在於認識不清楚的未來,越是無法認識清楚的東西,人類越發感興趣。所以,人類社會永遠處於探索發展之中,這就是《道德經》的思想。道亦道也,道非道也,無窮無盡。道似乎可以看作是道,但道永遠不是道,沒有認識清楚時我們體悟道的存在,當體悟明白時卻又不是道。世上沒有永遠不變的事,這就是道,永遠的道。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道德經》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遭”,道是可以說出來的,但說出來就不能算作道了。道就這麼永遠處於這種矛盾的發展變化狀態之中。通讀《道德經》八十一篇,似乎篇篇在說“道”,現在略舉幾例加以說明。

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道是空虛的,盈量無限大。是無法盛滿的。非常深邃,似乎是萬物的宗主。……清清白白的似有似無。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道是永遠不滅的,像女性的生殖器,玄妙的女性生殖器是天地萬物的根本。道不僅永世不滅,而且是萬物產生的根源。

第十四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恍恍惚惚,似有似無,能認識清楚,似乎又不能認識清楚。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代掌握了道的人,深藏不露,難以識別。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一種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產生了。他無聲無形啊,獨立存在而不消亡,循環往複而不停歇。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隨處可見,到處都是。

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掌握了大道,天下人就會來歸附。即使天下所有的人都前來歸附也相安無事。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永遠是順其自然無所作為,但任何事都是由他作為。

第四十章,“反為道之動,弱為道之用”,道的運行是循環往複的,他的作用表現為柔弱無力。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低者舉之”,自然規律難道不像拉弓射箭一樣嗎?抬得過高,就把它壓低一些,壓得過低,就把它抬高一些。

以上列舉了十個方麵的例子,說明“道可道”,道亦道也。但認真揣摩這些方麵的例子,又似乎覺得不是“道”。似乎是講道的性質、特點、作用等。至於說“道”像什麼,不像什麼,而“道”到底是什麼,什麼是“道”,老子似乎沒有說。說他沒有說,又似乎說了很多,這就是我們的困惑,也是老子的困惑,這也是社會的困惑,這也是人類越發感興趣的問題。這種困惑,也就是我們這一講要探討的主旨,道亦道也,道非道矣,道無窮無盡。道也算是道,但道又不是道。沒有說出來感覺道的存在,說出來了卻又覺得不是道,道,永遠變化不定,無窮無盡。以上十個方麵隻能當做道來說,但他又不是原始意義上的道。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相對原始意義上的道,老子也有很多困惑。有哪些困惑呢?下麵從兩個方麵談些體會。第一個方麵,什麼是道?老子想說,但不想說清楚。第二個方麵,什麼是道?老子想說清楚,但確實是說不清楚。

先講第一個方麵的意思,什麼是道?老子想說,但不想說清楚。

為什麼想說呢?這是從道的作用、性質方麵講的。

《道德經》第十四章寫道,“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掌握了過去的規律,就能駕馭今天的現實。

三十七章寫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道的作用看似無所作為,但卻無所不為。管理者能保持它,萬物就能自動教化,教化後就會產生新的欲求,對於新的欲求我還是用淳樸的大道加以鎮製。

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貸且成”,道能生發萬物而且能成就萬物。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先天地而生,獨立統一,道這個統一體中再生出陰陽二氣,這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更多的事物,由這些事物推衍開來形成這世界上的萬事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