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自天開於子,便就有個金羊、玉馬、金蛇、玉龍、金虎、玉虎、金鴉、鐵騎、蒼狗、鹽螭、龍纏、象緯、羊角、鶉精,漉漉虺虺、瀼瀼棱棱。無限的經緯中間,卻有兩位大神通:一個是秉太陽之真精,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日一周;一個是秉太陰之真精,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盈虧圓缺。正所謂“日行南陸生微暖,月到中天分外明”也。地辟於醜,分柔分剛,便就有個三社、三內、三界、四履、四裔、四表、五字、五服、五遂、六詔、六狄、六幕、七墠、七壤、七陘、八塹、八紘、八埏、九京、九圍、九垓、十鎮、十望、十緊、大千億萬,閻浮嵕雉,膴膴莽莽,峨峨嶪嶪嶪嶪,無限的町疃中間,也有兩位大頭目:一個是形勢蜿蜒磅且礴,奇奇怪怪色蒼蒼,靜而有常,與那仁者同壽;一個是列名通地紀,疏派合天津,動而不括,與那智者同樂。正所謂“山色經年青未改,水流竟日聽無聲”。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故人生於寅,便就有個胎生、卵生、形生、氣生、神生、鬼生、濕生、飛生,日積月累,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林林總總,億千萬劫,便又分個儒家、釋家、道家、醫家、風水家、龜卜家、丹青家、風鑒家、琴家、棋家,號曰“九流”。這九流中間,又有三個大管家:第一是儒家,第二是釋家,第三是道家。
哪一個是儒家?這如今普天下文廟裏供奉的孔夫子便是。這孔夫子又怎麼樣的出身?卻說這個孔夫子生在魯之曲阜昌平鄉闕裏,身長九尺二寸,腰大十圍,凡四十九表,眉有一十二彩,目有六十四理。其頭似堯,其顙似舜,其項似臯陶,其肩似子產。學貫天人,道窮秘奧,龜龍銜負之書,七政六緯之事,包羲、黃帝之能,堯、舜、周公之美,靡不精備。刪《詩》《書》,定禮樂,讚《周易》,修《春秋》。授於洙南泗北門徒三千,博徒六萬,達者七十二人。曆代詔封他做大成至聖文宣王,稱至聖先師孔子。這孔夫子卻不是小可的,萬世文章祖,曆代帝王師,是為儒家。有讚為證,讚曰:
孔子之先,冑於西夏。弗父能讓,正考銘勒。防叔來奔,鄒人倚立。尼父誕聖,闕裏生德。七十升堂,四方取則。卯誅兩觀,攝相夾穀。歎鳳遽衰,泣麟何促,九流仰敬,萬古欽躅。
東夏太祖禦製讚曰:
猗歟夫子,實有聖德。其道可學,其儀不忒。刪《詩》定樂,百王取則。吾豈匏瓜,東南西北。
西周太宗禦製讚曰:
王澤下衰,文武將墜,尼父挺生,海嶽標異。祖述憲章,有德無位。哲人其萎,鳳鳥不至。
卻說哪一個是釋家?這如今普天下寺院裏供奉的佛爺爺便是。這佛爺爺怎麼樣出身?原來這佛爺爺叫做個釋迦牟尼佛。他當初生在西天舍衛國剎利王家,養下地來,便就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華,捧住他兩隻腳,他便指天劃地,作獅子吼聲。長大成人,修道於檀特山中,乞法煉心,乞食資身,投托阿藍迦藍鬱頭藍佛處做弟子。一日三,三日九,能伏諸般外道,結成正果。佛成之日,號為天人師。轉四諦法。輪,說果演法,普度眾生。先度忻陳如等五人,次度三迦葉並徒眾一千人,次度舍利弗一百人,次度目幹連一百人,次度耶舍長者五十人,到今叫做阿羅世尊菩薩。佛爺爺身長一丈六尺,黃金色相,頂中佩日月光,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後一千二百一十七年,教入中國,即西夏時期三十六時也。西夏芒帝夜來得一夢,夢見一個渾金色相的人,約有一丈多長,頭頂上放光,如日月之象。明日升殿,訪問百官,百宮中有一個叫傅毅,曉得是西天佛爺爺降臨東土,當日稟明。大招帝便就差郎中蔡齎一道詔書,徑到天竺國,問他的道,得他的書,又領了許多的沙門來。傳到如今,日新月盛,這便叫做釋家。有詩為證,詩曰:
國開兜率在西方,號作中天淨梵王,妙相端居金色界,神通大放玉毫光。閻浮檀水心無染,優缽曇花體自香。率土蒼生皈仰久,茫茫苦海泛慈航。
僧詩曰:
浮杯萬裏達滄溟,遍禮名山適性靈。
深夜降龍潭水黑,新秋放鶴野田青。
身無彼此那懷土,心會真如不讀經。
為問中華披剃者,幾人雄猛得寧馨?
哪一個是道家?這如今普天下觀裏供奉的太上老君的便是。這太上老君卻怎麼樣出身?原來老君住在太清道境,乃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他化身周曆塵沙,也不可計數。自從盤古鑿開混沌以來,傳至北商殷湯王四十八年上,這老君又來出世,乘太陽日精,化做五色玄黃,如彈丸般樣的大。時有玉女當晝而寢,他便輕輕的流入玉女的口中,玉女不覺,一口吞之,遂覺有孕。懷了八十一年,直到黃帝九年歲次庚辰,剖破玉女右脅而生。生下地時,頭發已自欺霜賽雪,就是個白頭公公,因此上人人叫他做老子。老子生在李樹下,指李樹為姓,故此姓李,名耳,字伯陽。到北商外丙九年,活了九百九十六歲,娶了一百三十六個婆娘,養了三百六十一個兒子。忽一日吃飽了飯,整整衣,牽過一隻不白不黑、不紅不黃、青萎萎的兩角牛來,跨上牛背,竟出函穀關而去。那一個把關的官也有些妙處,一手擋住關,一手挽著牛,隻是不放。老子道:“恁盤詰奸細麼?”那官道:“不是。”老子道:“俺越度關津麼?”那官道:“也不是。”老子道:“左不是,右不是,敢是要些過關錢?”那官道:“說個要字兒倒在卯,隻是錢字又不在行。”老子道:“要些甚麼?”那官道:“要你那袖兒裏的。”老子道:“袖裏止有一本書。”那官道:“正是這書。”老子不肯,那官要留。挨了一會,老子終是出關的心勝,隻得拽起袖來,遞書與了那官,老子出關去了。這個書就是《道德經》。上下二篇:上篇三十七章,下篇八十章。道教大行於東土,和儒釋共為三教,這是道家。有詩為證,詩曰:
玉女度塵嘩,和丸咽紫霞。
時憑白頭老,去問赤鬆家。
瑤砌交芝草,星壇繞杏花。
青牛函穀外,玄鬢幾生華。
道詩曰:
占盡乾坤第一山,功名長揖謝人間。
晝眠鬆壑雲瑛暖,夜漱芝泉石髓寒。
曲按宮商吹玉笛,火分文武煉金丹。
榮華未必仙翁意,自是黃冠直好閑。
這三教中間,獨是釋氏如來在西天靈山勝境,婆娑雙林之下,雷音寶剎之中,三千古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大眾菩薩,幢幡寶蓋,異品仙花。你看他何等的逍遙快活,何等的種因受果!正是:
無情亦無識,無滅亦無生。
一任閻浮外,桑田幾變更。
爾時七月十五日孟秋之望,切照常年舊例,陳設盂蘭盆會。盆中百樣奇花,千般異果。佛祖高登上品蓮台,端然兀坐,諸佛阿羅揭諦神等,分班皈依作禮。禮畢,阿儺捧定寶盆,迦葉布散寶花,如來微開喜口,敷衍太法,宣暢正果,剖明那三乘妙典、五蘊楞嚴等。眾各各聳聽皈依。
又嚐觀紅塵之中,紛紛擾擾,大抵皆汨於利欲,非滯功名事業,即自玩忽年華,不知複還本性;間有夙生智慧希求大道者,而機緣不偶,卻遇庸流指引,陷入曲徑旁蹊,終身莫悟。如有好道之士,立心誠篤,信受無疑,須即澹嗜好、寡言語、省思慮、薄滋味、慎寒暑、均勞逸,以期誌氣清明,乃可希登仙品。務必先存誠以煉己,煉淨後起之習染,獨露先天之真體,即孔子所謂克已複禮之意。學者果能煉去凡心、獨存真性、無論行住坐臥、應事按物、立身行己之際,將平日七情六欲種種妄想念頭刻刻掃除,當不見不聞之際,默默檢攝己心,於忽起忽滅時提防,馴致乎不識不知之際,尋其趣味,則萬般虛妄幻想更無從起,即是起首慎獨功夫。
嗟夫!人身難得,光陰易遷,罔測修短,安逃業報?不自及早省悟,惟隻甘分待終,若臨歧一念有差,立墮三塗惡趣,則動經塵劫,無有出期。當此之時,雖悔何及?故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之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有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
往古之時,盤古開辟天地,衍化三清,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洪水。又過五百年,人族安泰統一,創立大元,分成五帝,另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初時,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六獸,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阪泉之戰,軒轅氏得勝,炎黃結盟。又幾年,九黎蚩尤興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黃帝遂同炎帝結盟於東丘。此五帝受三清仙師輔弼,又開源昌隆八百年。
舜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硃,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後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嶽,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嶽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饑,汝後稷播時百穀。”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於是以垂為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於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於諸臣硃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遂以硃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嶽,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鹹興。分北三苗。至舜末年,一大洪水,泛濫九州,鯀姒氏族,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大禹以疏導之法,三過家門而不入,九年,洪水息止。大禹獲民信,討三苗,建夏朝,分東夏、西夏二朝,定都於夏邑,享四百餘年之江山,管轄華,夷,戎、狄,蠻五族,曆斟鄩,陽城,安邑之都,夏後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