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家徒四壁
按你的麵相來說,你將來最適合經商,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王篤生
公元1842年,農曆壬寅年(虎年),大清宣宗皇帝愛新覺羅旻寧道光22年,這一年的八月,大清王朝和英國進行的第一次**戰爭結束,清廷失敗,簽訂了中華近代史以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9月,雲南省彌勒縣,除了縣太爺和少數的官吏鄉紳外,大清國普通的子民們哪裏知道朝廷是否戰敗,此次**戰爭對自己、對國家有什麼影響。
隻要不是天坍地陷,日子還是在平淡中渡過,農村裏男耕女織;縣城裏販夫走卒、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普通的民眾都在為日常的生計而奔波著。
彌勒縣虹溪鎮白雲村王家,六歲的王熾已經懂得了生活的艱辛。
當王熾四歲的時候,其父親王勳業就已經去世,整個王家就靠王熾的母親王張氏和二媽王薑氏以紡織為生,王家還有年邁多病王熾的爺爺王篤生需要贍養,整個王家的日子過得緊巴巴、一貧如洗的。
三間低矮的土牆屋破敗陳舊,屋頂上的瓦片支離破碎、四處用木板、茅草在屋頂上遮蓋住瓦片碎裂露出的缺口。一張破爛的桌子短了一截腿用石頭墊住,破舊的草帽和洗臉布掛在牆上。灶台上放著茶瓶、盅子、瓷碗,多數已殘缺不堪,像在咧嘴嘲笑這個貧寒的農家,床上的被褥雖然漿洗得潔白,但是處處打滿了補丁……這就是彌勒縣虹溪鎮白雲村王熾貧窮而簡陋的家。
四歲的時候,王熾上了半年的私塾,父親過世後,家裏越來越窮,王熾不得不退學回家裏幫忙做事。
雖然隻有半年的私塾,但是王熾一直記得念私塾的時候,老師管教得很嚴,幾乎沒有自由活動的時間。一天從日出到日落,都要念書,隻有晚上能回家,其它時間都要在屋子裏,沒有機會走動,一天到晚就是念四書五經,用來準備考科舉用。
後來王熾輟學了,可私塾先生看王熾聰明,願意免費為其上課。但為了忙生計,小王熾往往隻忙得一天中去上半天或一個時辰的課,就要回家來喂雞、煮飯、拾糞、拾野菜、洗衣服。
小王熾家裏一般飲食都是以稀飯、饅頭和泡菜為主。
偶爾家裏留下雞蛋或母親去鎮上買肉來是為體弱多病的爺爺補身子。
王熾的爺爺王篤生,已經年過七旬,是一位秀才,可惜體弱多病,經常咳嗽不止。
今天,小王熾剛拾了野菜興衝衝地跑回家來,爺爺王篤生正在家門口曬太陽,長期的患病使王篤生骨瘦如柴,病怏怏地,如同一具枯木。他衣衫襤褸,上衣竟是用麻袋做成的,還有幾塊太陽一照就幾乎透明的補丁(磨損嚴重),他的褲子已經看不出顏色來,褲子前麵被劃了一個口子,用一些針線勉強縫合在一起,穿一雙草鞋,鞋子的鞋底和鞋身快要分開了,雙鬢早已斑白,還有臉上那深壑的皺紋。
爺爺對王熾很關心,他的既慈祥又嚴肅,在爺爺心中,王熾就是他的一切。
有時候家裏留給他吃的肉和雞蛋,他會悄悄的留下來。等到王熾一回到家,他會笑眯眯地拉著孫子的手,像做小偷似的把孫子帶到一旁,變戲法似的拿出他悄悄留下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