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秦國,重耳的風度神采使秦繆公非常折服,不僅應允幫他奪取王位,還打算把自己的女兒文薑許配給他。重耳覺得自己年紀已經老邁,打算拒絕這樁婚事,門客司馬季子說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我們來尋求秦國的幫助,怎麼能拒絕秦國人的好意,您千萬不要因此失去了機會。”於是重耳答允了秦繆公,秦繆公非常高興,與重耳等人把酒歡歌。酒席間,重耳說起四處流亡的經曆,說到動情處,不由得潸然淚下。門客趙衰則唱起晉國民歌,聲音慷慨悲涼,在座的人無不感動。這時重耳已經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在外流亡已經十九年。
不久晉國傳來消息,晉惠公死去,晉國群龍無首,許多大臣希望流亡在外的重耳能夠回國,繼承王位。他們對重耳的信任,不僅來自於對重耳才能的認同,同時也來自對他百折不撓意誌的欽佩。於是重耳率領三千秦國軍隊回到晉國,在告別故土十九年之後,終於登上了晉國王位,是為晉文公。重耳總結他在外流亡十九年的經驗和教訓,勵精圖治,終於使晉國成為中原第一強國,隨後會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的流亡故事膾炙人口,在流亡的十九年中,重耳和他的門客們表現出了非凡的素質,挫折能夠忍受,羞辱能夠無視,麵對誘惑也能有所警覺,曆經艱險困厄而百折不撓,始終不敢忘卻自己的誌向。因此重耳流亡的故事作為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範例而名垂千古。長期的堅持和忍耐,這是一種智者的厚,也是一種難得而可貴的堅韌的厚,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經驗:要成就事業,毋須百折不回,唯有堅持,唯有忍耐,唯有克服。
六、堅忍
人皆曰予厚,遇乎炮彈,而不能不破也。
——《厚黑學》
悲憫、軟弱、憐惜、不忍,這是人類常見的情感。由於無法承受外來的刺激,無法拒絕親情、友情,或者不願傷害親近和親愛之人,因此我們在處理個人情感和理性行為的矛盾衝突時,往往會屈服於情感,而難以作出理性而強大的選擇。李宗吾在《厚黑學》中認為,唯有冷酷無情的“黑心子”才能贏得世界,成功通常不會屬於在情感上摻夾不清的那些人。曆史上,人們用“英雄氣短”來形容糾纏於個人情緒,而缺乏堅決的行動力的行為。感情豐富,富有人情,這是一種美好的性格,但是也可能會是一種負擔。能夠割舍,堅忍而冷酷,這種姿態雖然有些不近情理,但是在麵臨重大問題時往往能作出有利的抉擇。因此,在麵臨需要作出重大決斷的一些關節點和轉折點時,堅忍的心理和堅韌的決心,往往是渡過難關的唯一方法。而在生死攸關的情形當中,是否堅忍冷硬,是否可以擺脫兒女情長式的個人情緒,對於管理者往往是一次嚴峻而殘酷的考驗。
《三國演義》故事中,袁紹的優柔寡斷被認為是河北勢力滅亡的重要原因。袁紹對於大事含糊而麻木,對於生活瑣事和個人情緒卻非常關注。書中記述,有一天袁紹愁眉不展,心情非常惡劣,甚至無心處理公務。謀士和將領們以為他在為一些重大的事情憂心,謀士郭圖便問道:“主公究竟為什麼煩惱呢?”袁紹唉聲歎氣地說道:“我的小兒子袁尚又患病了。他若有個好歹,我在這個世上還怎麼活!”臣僚們無比愕然,感到非常失望。袁紹雖然不失為一個好家長、好父親,但是顯然缺乏英雄氣概,而在亂世當中,唯有大氣魄、大勇氣才能生存下去,而袁紹缺乏的正是這一點,這也形成了他後來的悲劇。同樣的例子發生在勇猛無雙的呂布身上,在曹操和劉備的聯手打擊下,呂布情狀困厄,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謀士陳宮認為,唯一能救他們的,隻有南陽的袁術。但是因為以前的合作並不愉快,袁術對呂布的處境並不表示同情。為了求得袁術的救兵,陳宮建議雙方聯姻,把呂布的女兒送給袁術的兒子。於是呂布裝備整齊,把女兒綁在背上,準備將女兒送出重圍。看到這個場麵,呂布的妻子嚴氏放聲痛哭,拚命攔住丈夫。她說:“戰場上刀劍無眼,萬一女兒有個閃失,我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呂布的另一個妻子貂蟬也陪著飲泣。看到妻子的悲戚景象,呂布不由得躊躇起來,最後決定放棄這個計劃,不拿女兒冒這個險。陳宮聽到這個消息,歎息道:“我們死無葬身之地了。”呂布雖然不失為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但是關鍵時刻非常缺乏果斷堅忍的英雄氣概,在敵人的重重圍困中毫無作為,隨後的失敗也就成了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