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想問一下這琉球國是怎麼回事。”
理藩院尚書回道:“回皇上,琉球國自從前明洪武五年(1372)以後,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曆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正式確定君臣關係。我朝自順治年起就一直接受琉球國的朝貢,並冊封曆代琉球王,琉球國也一直把我朝作為宗主國。但自同治十一年(1872)日本公然單方麵宣布琉球王國屬於日本的“內藩”,破壞了一直以來奉我大清為宗主國的地位,正式侵占琉球群島。從此,琉球便成為了所謂“日清兩屬”。而後,日本政府不斷施加政治、軍事壓力,妄圖進一步脅迫琉球斷絕與我大清的宗屬關係。臣以為東洋人居心叵測,吞並琉球之心昭然若揭,我朝應盡早拿出策略以招撫琉球國。”
理藩院尚書囉嗦了一大堆,高在春總算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來這東洋倭寇確實是想要“開拓萬裏波濤,布國威於四方”,擴張領土都快想瘋了,這次可不能讓倭寇得逞。於是恨恨的說道:“諸位大臣也都明白了吧,這琉球國,朕堅決要救,眾位有何想法。”
“臣以為,琉球國離我朝遠隔萬裏,訊息不便,而且無論駐兵還是派兵費用都不菲,而且現在朝廷用錢的地方太多了,臣覺得還是以外交解決為好。”李鴻章奏道。
“李中堂,朕說過藩籬屬國就是我朝在外的屏障,若是藩籬盡失,則唇亡齒寒,我朝將再無緩衝之地,我大清何以禦敵於國門之外。朕絕不容他人染指琉球,朕決定出兵琉球。”
“不可啊,皇上,台灣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西北局勢岌岌可危,實在沒有能力再出兵琉球了,臣以為還是要以外交為主啊。”
“臣等附議。”殿內的所有大臣都跪下行禮,諫止同治決定出兵琉球國。高在春看到群臣都反對,一時也不好堅持己見,隻好說:“那就先緩緩再說,等琉球國的使臣來了以後,問清楚了情況後再做決定吧。”
“臣等遵旨。”
既然琉球問題不能沒法立即解決,高在春早就沒什麼心情了,於是示意小順子退朝。
回道養心殿後,皇後以在這兒等候多時了,見高在春就進來後,忙起身行禮道:“臣妾給皇上請安,臣妾想給皇上說一件事,內宮的節約開支等措施已經實行,臣妾要求查賬目,但內務府對此不配合,臣妾的工作已經無法繼續下去了。”
什麼,又是榮祿這家夥搗鬼,可他身後是慈禧這強悍的政治精英,雖說歸政了可她的爪牙、親信還在,自己每走一步,或許都在她的監視與幹預下,如今隻能一個個解決,怎麼解決榮祿這一死黨呢。對了,就是那個什麼隆福就是最好的他突破點。想到這裏,高在春笑著對皇後說:“沒什麼,過幾天朕會讓人將內務府的賬目交給你的,對了,你說東洋人要侵占我大清的藩屬國琉球,你說該怎麼辦呢?”
“回皇上,後宮不許幹政這是祖製,臣妾不敢違背。”
“沒什麼,是朕要你這麼做的,現在新疆和台灣局勢間不容發,朝廷正忙著應付,實在沒有能力再出兵;琉球國,朕正為此事犯愁呢。”
“回皇上,臣妾以為台灣和琉球都是因為東洋人引起的,所以臣妾以為…”
“慢著,朕有主意了,朕打算集中兵力先在台灣狠狠教訓一下東洋倭寇。來人傳軍機大臣養心殿議事。”
“皇上,臣妾這就告退,”
“等一下,咱們一起用午膳吧,有些事咱們邊吃邊說。”
午時後軍機大臣們都在養心殿等候,見高在春進來後忙跪下行禮:“臣等給皇上請安。”
“好了免禮,諸位大臣朕對琉球問題有了解決辦法了,朕打算讓閩浙總督沈大人集中兵力先在台灣狠狠打擊入侵的倭寇,諸位以為如何。”
“回皇上,臣等愚鈍,不知皇上如何應對台灣局勢,如何用兵。”李鴻章問對道。
難道你們想看我的笑話嗎,想知道我不會用兵嗎,幸虧自己有了準備。
於是站起來,拿出一份早已準備好的台灣地圖,頓時幾位軍機大臣眼睛都瞪大了,原來這份地圖是高在春花了好幾個晚上,才憑借後世印象利用現有地圖畫出來的大清海疆地圖,圖上詳細標明了台灣等地的圖示,與傳統的清朝地圖截然不同,幾位看了半天也沒弄明白。
於是高在春站起來解釋道:“諸位大臣這是朕查閱了一些資料,畫出的一份我大清海疆示意圖,潦草了一下大家先將就著看一下,這裏是台灣,這裏是澎湖,對麵就是閩浙沿海,如果東洋人占領了這兩處地方,則我大清沿海必將受到倭寇的襲擾,而我們無論是與泰西諸國的貿易往來還是沿海各省的互通運輸,都要受製於人;再看這裏,就是今天咱們議論的琉球國,它包括北部為奄美島鏈,中部為衝繩諸島,南部為先島諸島,這些島鏈構成了我大清外海屏障,一旦讓東洋人侵占的話,必然連成一片,這樣倭寇進可攻退可守,我大清沿海各省將永無寧日;可如果我們利用藩屬國的關係,駐兵琉球,確切的說是這裏,衝繩那霸,則我海軍即可以切斷並製衡東洋人的入侵途徑,進而威脅東洋人的老巢,又可以以此為落腳點,向更廣闊的太平洋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