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走進植物世界(1)(1 / 3)

植物的分類

最原始的植物大約在太古代的34億年前出現,在以後極漫長的時間裏,這些最原始植物的一部分經遺傳保留下來了;另一部分則逐漸演化成新的植物。隨著地質的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新的植物種類不斷產生,但也有一部分老的植物由於各種因素消亡了,這樣經過不斷的遺傳、變異和演化就形成了今天地球上這樣豐富多樣的植物。

根據植物構造的完善程度、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親緣關係,將植物分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兩大類。每一大類又可分為若幹小類。

低等植物是植物界起源較早,構造簡單的一群植物,主要特征是水生或濕生,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生殖器官是單細胞,有性生殖的合子不形成胚直接萌發成新植物體。低等植物可分為藻類、菌類和地衣。

高等植物大多陸生。它們的植物常有根、莖、葉的分化(苔蘚植物可例外),雌性生殖器官是由多個細胞構成的。受精卵形成胚,再長成植物體。

植物的區域分布

植物的生存必須依賴環境條件,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氣候條件。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氣候是呈帶狀分布的,相應地,從赤道到兩極,植物也呈帶狀分布。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五帶’即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如果再細分,還可以分為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和寒帶等。這些地帶的劃分的主要依據是太陽的熱量在地球上的分布狀況。這些不同的地帶大致呈橫向條帶狀,順著緯線方向(東西方向)延伸。從赤道向兩極,一個地帶轉換成另一個地帶,順著經線方向(南北方向)交替排列。這種分布狀況稱為地帶性分布或稱緯度地帶性分布。因此,在分布問題上,人們把緯度稱為地帶性因素。我們可以這樣概括:地球上熱量帶的分布狀況是地帶性分布,影響熱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緯度。除此以外的分布狀況,我們統稱為非地帶性分布。例如中國的降水量東南部多,越向西北降水越少。從東南向西北可以按幹濕情況劃分幾個地區,即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幹旱地區和幹旱地區。我國東南沿海皆屬濕潤地區,新疆則處於幹旱地區。這種分布狀況就不是地帶性的,而是非地帶性分布。造成這種分布狀況的原因,很明顯不是緯度,而是降水情況。距海遠近是造成這種分布的主要因素。

由於氣溫、氣壓、風向、降水等天氣現象是相互影響的,地球上氣溫、降水的分布都具有地帶性的特點,而氣溫與降水更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因此,地球上各大陸大部分地區的植被分布就是地帶性的了。

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熱量,所以氣溫過低的兩極地帶就缺乏植被。對於水分的要求,樹木與草類不同,樹木比草需要更多的水,所以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森林生長在濕潤或比較濕潤的地區,而在比較幹旱的地區,樹木不易生長,植被以草原為主,非常幹旱的地區則隻有荒漠植被。

熱帶雨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北緯10°之間的亞馬孫河流域、剛果河流域和東南亞地區,它是分布在熱帶高溫潮濕氣候區的常綠森林,樹種繁多。喬木高達30米以上,有的甚至可達40—60米,主幹挺直,通常可分出3層結構。熱帶雨林的植物量(主要是木材)占全球陸地植物總量的40%。它的盛衰直接影響著全球環境,保護熱帶雨林已成為當前世界關注的緊迫問題之一。

雨分布雨,要分布東亞區。

它形成於幹濕季節交替的熱帶氣候條件下,又稱季風林或熱帶季節林。和熱帶雨林相比,熱帶季雨林結構較簡單,隻分上下兩層。由於氣候的影響,熱帶季雨林可分為兩大類型:落葉季雨林和半常綠季雨林(常綠季雨林)。落葉季雨林分布在年降水量500—1500毫米,且有較長幹季的地區,大多數樹種在幹季落葉。半常綠季雨林分布在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水熱結合良好的地區,在短暫的幹季,高大的喬木可出現幾天到幾周的無葉期。熱帶季雨林與熱帶雨林之間很難劃分出明確的界線,呈逐漸過渡的形勢。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東亞,即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這裏夏季炎熱而潮濕,年平均氣溫15—21,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終年常綠,樹冠渾圓。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有許多珍貴林木、速生林木和經濟林木。常綠闊葉林保存麵積不大,在我國從秦嶺山地到雲貴高原和西藏南部山地都有廣泛分布,在開發利用的同時,已加強培育和保護。

夏綠闊葉林又稱落葉闊葉林,主要分布在西歐、中歐、東亞、北美東部等地。這裏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年降水量在500—1200毫米。林木冬季落葉。亞洲的夏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北、東北南部的暖溫帶地區,以及朝鮮和日本的北部,由於人類經濟活動,已無原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