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當初林丹汗的崛起,也不過是短短的數年之間。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林丹汗先後三次組織數萬察哈爾精銳,在明朝遼東的數百裏邊防線上突然出擊,若得春潮跌宕而至,澎湃作響。

這委實令明朝人吃了一驚。不過是“數載秋水照人寒”地輕輕掠過,林丹汗即令所有的政治對手們刮目相看。這年,明朝的薊遼總督薛三才,在年度總結報告中給了林丹汗一個點評:“虎墩兔憨為虜中名王,尤稱桀驁。”

1619年,努爾哈赤正領著他的女真族弟兄們,咄咄逼人地擠占著明朝在遼東經營的撫順、開原、鐵嶺、遼陽等戰略要地。

明朝萬曆帝朱翊鈞不想與北元、後金同時為敵。因此,在萬曆帝的最後時刻,明朝試圖與林丹汗結成一種鬆散的聯盟。林丹汗立即答應了與明朝的合作意向。

林丹汗趁熱向明廷提出了“助明朝、邀封賞”的要求。

林丹汗一開始的胃口很小,純粹是試探性的,隻要求每年賞銀四千兩。後來增加到了四萬兩。《明史·韃靼傳》中記載,到了崇禎二年1629年時:“王象乾至邊,與袁崇煥議合,皆西靖而東自寧,虎不款,而東西並急。因定歲予插林丹汗金八萬一千兩,以示羈糜。”

1619年的夏天是淺淺淡淡的,田畈山川的空隙生長著蔥鬱茂密的萱草,不含纖塵的陽光充溢了大地。那是林丹汗與明朝人合作的一個甜美時期。

後金與明朝的薩爾滸之戰,後金完勝。努爾哈赤一支勝利之師,順勢推到了鐵嶺城下。當時,鐵嶺的明軍心裏怕得很,他們急忙向新盟友林丹汗求援。

這裏,林丹汗有了一個錯誤。他派出內喀爾喀部弘吉剌特部的齊賽諾延為主將。可是,這一行蒙古兵根本沒有打硬仗的意識。

努爾哈赤剛剛硬邦邦地拿下了鐵嶺城。這一萬餘的蒙古援兵,還渾然未知地向鐵嶺城走來。努爾哈赤打仗的作風講究急、硬、狠。努爾哈赤當即吆喝諸貝勒們,提刀上馬再戰!齊賽諾延猝不及防。大敗虧輸的齊賽諾延隻能乖乖地做了努爾哈赤的俘虜。

這一戰,在內喀爾喀的鬆散聯盟中掀起了軒然大波。當時內喀爾喀聯盟的老盟主卓裏克圖洪巴圖魯,已經是一位昏聵到整天流著涎水打瞌睡的糟老頭兒。齊賽諾延是這個鬆散聯盟中最有朝氣的人物。內喀爾喀聯盟的領要求林丹汗跟努爾哈赤講和。

林丹汗大大咧咧派了一個叫康喀勒拜瑚的使者,去到努爾哈赤住地。遵照林丹汗的最高指示,康喀勒拜瑚乜斜著眼神,以“蒙古國統四十萬英主成吉思汗,諭問水濱三萬人英主安否”,要求努爾哈赤無條件釋放齊賽諾延等人。

康喀勒拜瑚人長得像一根蔥,卻偏要杵成一棵樹的模樣。

努爾哈赤心裏好笑。立命阿敏、莽古爾泰二貝勒,以老鷹逮小雞之勢,把康喀勒拜瑚扔進了牢獄。努爾哈赤的回信,著實幽默了林丹汗一把:

“爾奈何以四十萬蒙古之眾驕吾國耶。我聞明洪武時,取爾大都,爾蒙古以四十萬眾,敗亡殆盡。逃竄得脫者,僅六萬人。且此六萬之眾,又不盡屬於爾。屬鄂爾多斯者萬人,屬十二土默特者萬人,屬阿索忒、雍謝布、喀喇沁者萬人。此右三萬之眾,因各有所主也。於爾何與哉。即左三萬之眾,亦豈盡為爾有。以不足三萬人之國,乃遠行陳,驕語四十萬,而輕吾國為三萬人,天地豈不知之。”

這個時候,努爾哈赤的神有點像一個老頑童。

1621年3月,努爾哈赤的政治能量厚積而薄。努爾哈赤氣勢若虹地擊潰了七萬堅守沈陽城的明軍主力,占領了沈陽城。隨即就動了遼陽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