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修煉明辨食品標簽的火眼金睛(1 / 3)

(1)讀懂食品標簽——別忽視標簽上的食品信息

市場上的加工食品越來越多,看起來難免眼花繚亂。營養怎麼樣?安全怎麼樣?品質怎麼樣?

其實,為了讓消費者知道產品的品質和內涵,各國都製訂了相關法律,要求加工食品在包裝上明細產品信息,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然而,消費者真的對信息買賬嗎?真的願意行使自己的知情權利嗎?調查表明,絕大多數消費者根本不看包裝上的產品品質信息。關注配料表和營養信息的比例不足20%,而其中表示能夠看懂的還不到1/4。

所以,學習看懂各類食品的標簽,還真是每個購物者的必修課。

由於每個牌子都有極多的產品係列,每個產品的檔次和配料都不同,營養價值和適合人群也不同。僅僅知道牌子,對於選購食品幫助不大。而隨著食品法規的不斷正規化、嚴格化,看標簽選食品,才是保障自己權利的不二法門。

那麼,食品標簽應當如何讀呢?不妨按以下項目逐一細看。

看食品類別

標簽上會標明食品的類別,能反映出食品的本質。

例如,你可能看到一盒飲料上注明“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種飲料還是一種牛奶產品?如果看見標簽上的“食品類別”項目注明“調味牛奶”,你就會知道,這是在牛奶當中加了點咖啡和糖,而不是水裏麵加了糖、增稠劑、咖啡和少量牛奶。如果是後者,那麼在食品類別上就屬於“乳飲料”,而不屬於牛奶了。

看配料表

食品的營養品質,本質上取決於原料及其比例。按法規要求,含量最大的原料應當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應排在最後一位。

例如,某麥片產品的配料表上寫著“米粉、蔗糖、麥芽糊精、燕麥、核桃……”,說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麥和核桃都很少。這樣的產品,營養價值可想而知。如果產品的配料表上寫著“燕麥,米粉,蔗糖,麥芽糊精,核桃……”其品質顯然會好得多。

同時,目前對食品添加成分的標注也越來越嚴格了,不能簡單用“色素”、“甜味劑”等模糊的名稱,而必須注明其具體名稱。這樣,消費者可以從配料表中直接看到一些自己平日見不到的名稱,比如“檸檬黃”、“胭脂紅”、“阿斯巴甜”、“甜蜜素”等,這些通常意味著食品中含有某些食品添加劑。

看營養素含量

對很多食物來說,營養素是人們追求的重要目標。而對於以口感取勝的食物來說,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脂肪、飽和脂肪酸、鈉和膽固醇含量等指標。

例如,如果購買一種豆漿粉產品,顯然是為了獲得其中的蛋白質和其他營養成分。那麼,通常蛋白質含量越高的產品,表示其中從大豆中攝取的成分越多,健康作用也就更強。因此,一個蛋白質含量≥20%的產品,通常會優於一個蛋白質含量≥16%的產品。

看產品重量、淨含量或固形物含量

有些產品看起來可能便宜,但如果按照淨含量來算,很可能會比其他同類產品反而昂貴。

例如,一種麵包產品的價格可能令你心動,體積也差不多大。但是一種產品的淨含量寫著120克,另一種寫著160克。實際上,前者可能隻是發酵後更為蓬鬆,但從營養總量來說,顯然後者更為合算。

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保質期指可以保證產品出廠時具備的應有品質,過期品質有所下降,但很可能仍然能夠安全食用;保存期或最後食用期限則表示過了這個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

在保質期之內,應當選擇距離生產日期最近的產品。雖然沒有過期,即意味著食物仍具有安全性和口感,但畢竟隨著時間的延長,其中的營養成分或保健成分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例如,某種酸奶的保質期是14天,但實際上,即便在冰箱中儲藏,其中的乳酸菌活菌數量都在不斷降低。所以,為了獲得其中的健康益處,最好能夠選擇距離生產日期最近的酸奶。

看認證標誌

很多食品的包裝上有各種質量認證標誌,比如有機食品標誌、綠色食品標誌、無公害食品標誌、QS標誌等,還有市場準入證明。這些標誌代表著產品的安全品質和管理質量,消費者可以在網上查詢其具體意義。在同等情況下,最好能夠優先選擇有認證的產品。

細看以上信息之後,產品的優劣就一目了然了,廣告宣傳也不再能夠輕易“忽悠”你去購買那些對廠家來說利潤最大的產品了。如果每個消費者都成為選購食品的大行家,那麼我國的食品品質豈不就會越來越高麼!

如果看了上麵這幾條,還是覺得有點不明白,就再來細看下麵各類食品的標簽解讀吧。

(2)超市購物實戰篇——一目了然,認識5大類食品

肉製品

在超市購物,常常看到售貨員起勁地喊著:無澱粉火腿!純肉的優質產品!

如今原料漲價,能多放點肉的確不錯。不過,沒有放澱粉,就等於純肉麼?就等於健康和安全麼?恐怕未必見得。遺憾的是沒有多少消費者會細看產品標簽。

隨意取下某個名牌產品的300克圓火腿,標價13元。標簽上麵寫著以下配料:

豬肉、雞肉、水、澱粉(≤6%)、植物蛋白、飴糖、食用鹽、白砂糖、香辛料、增稠劑、水分保持劑、增味劑、食用香精、D-異抗壞血酸鈉、著色劑、亞硝酸鈉、乳酸鏈球菌素。

這種產品,原料顯然不是純肉。不過問題還不僅僅在於6%的澱粉,而在於澱粉前麵的水。也就是說,在肉裏麵加了水,而水很可能是賣肉的價錢。這些水,一是來自於6%幹澱粉吸的水,二是來自植物蛋白,就是大豆蛋白提取物,它也能結合水分;三是來自增稠劑,比如卡拉膠之類,它們和水能形成凍狀,吃起來口感挺嫩;四是來自水分保持劑,往往是聚磷酸鹽一類,它們能提高肉類蛋白質的吸水能力。當然,過多的磷會妨礙鈣的吸收利用,肉裏麵的磷本來就夠多了,而鈣少得可憐。

總而言之,鮮嫩而有彈性的火腿,除了肉之外,很大程度上是靠水撐起來的。哪怕不加澱粉,其他幾種配料也會讓它吸很多水。本來,肉類烹調之後應當縮水變硬的,10斤肉煮後就會變成七八斤。而那些切開就水汪汪甚至嫩得能彈起來的產品,你就想想其中有多少水分吧。

這種產品的鮮美滋味則是來自於鹽、糖、香辛料,但增味劑貢獻也絕對不小,通常就是味精和呈味核苷酸之類的複配鮮味劑。

考慮到亞硝酸鈉超標的後果很嚴重,廠家都會嚴格控製數量。然而消費者就喜歡紅色的產品,所以廠家還要用著色劑來加深顏色。肉類著色劑一般是一些紅色色素,比如自古以來使用的紅曲色素,還有莧菜紅之類等國家許可的合成色素。

亞硝酸鈉和其中添加的鹽都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但是效果還遠遠不夠。加入乳酸鏈球菌素,就是用乳酸菌產生的一種防腐物質來幫助肉製品的保存。否則單靠真空包裝,怎能在冷櫃貨架上放心地停留幾十天之久呢?

看了這一大串名詞,才會知道裏麵的細節如何複雜。其實,香辛料、增稠劑、水分保持劑、增味劑、著色劑都是模模糊糊的“合並標示”,很可能是幾種添加劑的複配產品。也就是說,如果一種一種地標出來,單子還要拉長很多。

很多人看了這個單子之後,十分懊悔地說:“原來我買的東西是用水來賣錢的。”但你也不要這樣想。水對人是無害的,也沒有能量讓你發胖,所以加了水的產品脂肪含量低,能量也比較低。本來我們每天隻需要50克肉就夠了,吃點摻水的產品,或許更有利於營養平衡呢。再說,它們的價格也得確比純肉的火腿便宜一些。

如果廠家不是多放水,而是多放肥肉,你會怎麼想?在肉腸裏麵多加一些肥肉糜,你會感覺口感柔軟、多汁、香濃……而且的確是無澱粉的!

所以,是含澱粉和水的品種好呢,還是什麼都沒有的好?這話,還真說不清楚。標簽上都寫了配料,您自己看著選吧。

餅幹

餅幹品種繁多,每一類的配料都有很大差別,不過,它們都是以小麥粉、糖和油作為主料的。主要區別在於這三者的比例不同,其他的配料也有些差異。

以某個品牌的曲奇餅幹為例,看看它的配料表:

小麥粉、白砂糖、奶油、植物起酥油、花生、乳清粉、食鹽、膨鬆劑、食用香精、焦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