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吃出滿足,吃出苗條(1 / 3)

(1)美食與健康兼顧,其實不難

不知道多少人為這樣一些問題而困擾:為什麼好吃的食物都不健康?為什麼健康的食物都不好吃?為什麼要苗條就要挨餓?為什麼盡情享受美食就會發胖?

在節日之後因為體重增加而痛苦的女子,還有那些為青蛙肚子而煩惱的男人,在無數次地與食欲搏鬥之後,卻總是難以得到最後的勝利。

其實,隻要找對方法,美食與健康兼顧,並不是一件難事。最要緊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了解食物,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多吃,又如何做到減肥而不饑餓。

我們的身體當中,原本就有控製饑飽的本能。可惜,在濃味食物、加工食物和高能食物占據主導的生活當中,在被別人規定食量、按包裝份額吃東西的環境當中,這些本能慢慢地喪失了。但隻要我們努力尋求,最終會慢慢地恢複本能的,從而實現與美食和平共處的理想,從而獲得長期的健康和苗條。

這時候再回頭看看,或許感想會大不一樣:我們原本不必每天貪吃零食的,也不必每天吃最喜愛的高脂菜肴的。從一日一次改成一周一次,反而會讓我們更多地體驗美食的真諦——因為平日清淡,所以節日更加幸福;因為有過期盼,得到會更美好。

(2)吃出滿足,吃出苗條

為什麼人會吃得過多

人吃東西的多少受到多方麵因素的影響,包括血糖水平、胃的排空狀態、腸道中分泌的激素和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等幾方麵調節,最後彙總於下丘腦的食欲控製中心。

當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胃排空、體內營養素不足的時候,人最容易出現強烈的食欲。這和你的胃體積大小沒有絕對的關係。

如果你飲食當中營養素非常均衡,食物體積較大的時候,人就不容易吃過量。營養不平衡,則很容易亂吃東西。所以總是勸大家少吃垃圾食品,少喝甜飲料,少吃脂肪多體積小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容易引起人體食欲過強,或者不知不覺中攝入過多的能量。

如果你每天吃粗糧豆類蔬菜,加上少量水果和肉蛋,膳食中幾乎都是天然食物很少加工品,你吃到飽也不太可能發生能量過剩的問題,根本無須刻意節食。可惜啊,我們現在總是吃餅、幹巧克力、煎炸食品、汪著油的大菜……這些東西吃半飽的時候能量已經超標了。

如果你不想吃得過多,還要注意不要讓自己過度饑餓。所謂“先饑而食,先渴而飲”,稍微有一點點餓的時候就吃一點東西,就不容易喪失理智地亂吃大吃。如果你已經餓得前胸貼後背,無論怎樣克製都很難遵守平衡膳食的原則了,因為人的理智和生理本能對抗時,大多是要失敗的。

怎樣才能控製自己的食量

美國《預防》雜誌談到,胖人和自然瘦的人很大的區別在於心理。瘦人可能餓慣了,不覺得是痛苦,但胖人受不了,這頓沒吃完就想著下頓幾點吃。這給我們一個啟示:改變不良習慣,與其當成痛苦,不如當成樂趣。

其實並不是瘦人餓慣了,而是瘦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飽,很多胖人卻不知道。抱有不同的層次,飽需要你細心體會。一邊吃飯一邊說話,往往感覺不到什麼時候飽。過去孔夫子講,食不語,寢不言,是有科學道理的。吃飯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就難以注意到自己什麼時候飽了。以後可以自己做個實驗,拿一個白饅頭來,讓你馬上吃下去,你會感覺很辛苦。但是,如果讓你上網看你最愛看的內容,你下意識地一口一口地吃,一會兒工夫這個饅頭就吃沒了,而且一點兒都不覺得難吃。

你大腦興奮的時候,胃腸功能就受到抑製,所以飽了可能還是覺得沒飽。饑飽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可是一邊做事情一邊吃飯時,人們不僅喪失了理性,沒準連本能都沒有了。

有人說:“瘦人常常忍得“七分饑”,胖人是吃什麼什麼香,是這樣嗎?怎麼把握七八成飽這個度?”

答案是:抱有不同層次的飽。如果你慢慢地吃一頓飯,吃一口,嚼一陣,再咽下,集中注意力,就能體會你吃的東西是否讓你飽。剛開始可能很餓,食欲很強,吃每一口都覺得很愉快,很積極;過幾分鍾以後,你可能就發現,吃的興趣沒有原來那麼強了。當然你還在吃,覺得胃裏好像沒滿,但好像這口等會兒也無所謂,這時候你的饑餓感已經沒有了。再往下走,你還可以繼續吃,但覺得可吃可不吃;再往後,你多吃一口都覺得難受……

“七八成飽”就應該停在可吃可不吃的時候,你要找到這個點。很多人是到了胃裏機械性地膨脹,才覺得飽。如果食量是靠物理膨脹控製的,就喪失了人控製食量的本能。人吃了東西,口腔就會給大腦和胃腸發信號;胃腸裏消化的東西往下走,營養素被吸收之後,也會給大腦發信號控製食欲。可是現代人把這些本能都弄亂了:吃飯不規律,吃東西的時候說說笑笑,談生意論感情,看電視上網什麼的,不能準確感覺到七分飽,所以最後的食量往往超過身體的需要。

說到這讀者朋友又會問:“怎樣才能既享受美味,又能抵製住美味的誘惑呢?”

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看這個問題。

如果一味地抵製美味,生活就比較痛苦了,應該是順其自然。說實話,我的食量在同年齡的女人中已經算是很多了。一起出去吃飯的時候,別人都很好奇:“你吃這麼多,為什麼還沒有胖?我們吃得很少,很控製自己,也沒見瘦啊。”我說我從來不讓自己餓著,但也從來不會吃到撐,隻要感覺到飽了,到了我本能認為合適的那個點,對食物就再沒興趣了。如果我吃到這個點,已經飽了,世界上最美味的東西端到我的麵前,我也毫不動心。再吃就覺得不舒服了,是負擔了。到下頓餓了,看著粗茶淡飯也覺得特別想吃。專心致誌地吃飯,就能把握這種本能。

我們在餐桌上常常看到一種人,看到剩這麼一大盤餃子,他就說怎麼能剩了,然後像打掃戰場一樣,都吃掉了。美國人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專門分析盤子大小和食量的關係。他們做了一個實驗,讓小朋友自己盛東西吃,或者把一大盤子盛好,放在他麵前吃。結果,讓他自己取,會比你給他盛的食量少25%。小孩兒從小被教育要把盤子裏的飯菜吃完,不要剩才是好孩子。結果孩子慢慢形成一個觀念,盛多少吃多少,給多少吃多少,而不是按照自己本能的饑飽來調整食量,這種教育是不對的,應該教育孩子覺得飽了就可以停,剩下沒關係。

也有國外研究者調查了市場上食物的分量與食量的關係,比如你買了1000毫升的酸奶,算4份,每份算250毫升。實際上你給孩子一份250毫升的酸奶,他喝完了;你給他500毫升,沒準也一口氣喝完了。但是如果你把500毫升的酸奶變成4個小杯,他可能喝一杯就停了,未必去喝第二杯;而第二杯喝完之後,很少有人再喝第三杯了。所以,人們的食量會受到包裝數量大小的影響,因此,用小盤盛飯菜對於控製食量會更好些。

北方餐館都是特別大的盤,買東西的時候,包裝的分量也特別大,像餅幹往往是加大裝,麵包往往買一送一。其實食品應該用小份供應,不應一味追求盤子大。小時候父母讓我們把飯吃完,因為那是能量不足的時代,這頓剩了,下頓可能沒吃的。現在我們隻有吃不了的時候,沒有吃不到的時候,所以整個教育方式,包括給飯菜的分量體係都要發生變化。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越是整體富裕的地方,盤子就越小。北京人抱怨上海餐館給的菜量太少,其實像日本、韓國上的菜盤,每盤都很小,食物少量多樣,恐怕更健康。北方人吃菜總要一大盤才覺得夠分量,還要汪著油才覺得夠實惠。其實營養素吃多了之後用不了,變成肥肉長在身上,更浪費!

那麼,要想滿足飽腹感,是不是可以多吃一點菜?研究證明,吃不同東西飽感是不一樣的。同樣一頓吃2900千焦能量,如果你吃的是蛋糕,隻是兩三小塊,吃的時候極快,吃下去以後根本不飽,覺得意猶未盡,因為蛋糕太容易吃下去了。如果這2900千焦你吃的是蔬菜、粗糧加豆製品,就吃得可飽了,甚至感覺吃不完。

研究還證明,人的飽感以及飽感持續的時間長短,跟吃東西的速度有極大的關係。凡是需要你耐心去嚼的都比較飽人,不需要嚼的就不行。咀嚼的過程,一是幫助消化,減輕胃腸負擔,二是可以把很多有毒的東西進行解毒,三是能夠提高你的飽感。通過咀嚼,給大腦一個反應,也給下麵的胃腸一個反應,因為胃腸也能分泌跟食欲有關的激素。你吃的時候足夠長,食物從胃排到小腸,小腸吸收後血糖上升,會給大腦一個飽的信號。如果你吃得太快,食物來不及充分吸收,還沒給你大腦發出信號,結果一直要到胃裏感覺飽脹,你才知道自己飽了,這時,就有些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