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坦誠的人,像一棵樹,一半穩穩地紮根在泥土中,一半挺立,在空中輕舞飛揚。樹有樹的姿態,人有人的品格。坦誠,是出自對名聲的珍惜,是對內心寧靜的渴求。
清朝時,山西祁縣出了一位名噪天下的儒商——人稱“亮財主”的喬致庸。他出生在一個商賈世家,從小父母雙亡,由長兄撫養長大。喬致庸本是個文雅尚儒的讀書人,不幸少年時長兄病故,複興喬氏家族生意的重擔落到了他的肩上。
當時,受戰亂影響,喬家的茶絲生意受到重創,幾乎麵臨破產的邊緣。他的長兄也是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才一病不起的。喬致庸接管喬家生意後,喬氏家族的事業卻在戰亂動蕩的年代一反常態,蒸蒸日上。到了清末,喬氏家族已經在中國各地擁有票號、錢莊、當鋪、糧店二百多處,資產達數千萬兩白銀。
喬家生意之所以能逆轉直上、激流勇進,靠的不是投機取巧、奔走鑽營,而是一個“信”字。信,就是誠信與坦誠。喬致庸待人隨和,講求誠信為本、以德經商。作為一個生意人,“信”“義”“利”三字當中,卻是“信”字當首,“義”次之,“利”則被放在了最後。“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偽”十六字,是喬致庸一生恪守的經商術。
喬氏家族在包頭開有一家複盛西鋪,這是一家主營糧油的大商號。有一次,複盛油坊向山西運送一批胡麻油,一個夥計想從中貪利,偷偷在油中摻了假。這樣的舉動在當時的生意場上不算稀奇,商家們在米麵糧油上做手腳、缺斤少兩的事情屢見不鮮。可複盛西鋪的掌櫃知道此事後,不僅將夥計嚴厲地訓斥了一頓,還將所有摻假的油都倒了,換回了貨真價實的胡麻油。此一舉動,讓喬家生意蒙受了不少損失。可喬家守信的美名卻得到了遠揚,還因此贏得了更多的商戶。
“信”不僅是坦誠與誠信,更有“信義”包含其中。喬家下屬商號通和店,可謂包頭糧油米麵行上的一霸,由於它從來不缺斤短兩、以次充好,深得客戶信賴,生意十分興隆。到了一年的年關,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頭小民,都來店裏購買過年的糧油,店裏的生意更是繁忙異常。
而每逢這時,為了窮困人家也能吃上好米好麵,通和店常常把一些上等米麵摻到普通米麵當中,並按普通米麵的價格賣給窮人。窮人對喬家的仁厚與誠信十分感恩戴德,日後也漸漸成了喬家商鋪的常客。
憑著這樣的信、義,喬家生意在商場博弈中穩操勝券,日漸興隆。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喬家因“信”而立,最後卻同樣因“信”而敗。
那時已是20世紀30年代,恰逢中原大亂、經濟衰退的大趨勢,國內出現了巨大的金融危機,當時,晉鈔大大貶值,它與新幣之間的兌換比值大約到了250000比1的程度。如果當時對所有儲戶都用晉鈔而非新幣支付,已然奄奄一息的大德通票號完全可以利用晉鈔和新幣之間的差價大賺一筆,從而贏得翻身的機會。但喬致庸的後人放棄了最後的機會,毅然作出了收晉鈔、支新幣的決定。
這個時候,若換成別人,很可能為一己私利幹出損人利己的事,事後仍辯稱“不知情”“不得已而為之”,以博取世人的同情和原諒。然而,圓滿的謊言也許騙得了世人,卻永遠也騙不了自己;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是謊言終會浮出水麵,是惡行,即便得了好處,也不會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