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不能邏想、展望,但想了要付諸行動。如果隻遐想,而不學習、實踐,那就真成“瞎想”了。孔子講過“思無益不如學”,他還講過另一句很有啟發的話“坐著想不如起來行”。這兩句意思都差不多。君不聞: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你要成功,就該從那細小的萌芽開始生長,從那一小撮泥土築起,從此時此刻開始,從堅實的土地上邁步,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千裏之外的遙遠地方,有非常迷人的景致,有富有魅力的目標,如果你隻在那兒空想,而不一步一步地去走,那也隻能是想想而已。
成功是務實綻開的花朵。好高騖遠,脫離實際的空想、妄想、玄想、瞎想都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魯迅先生告誡說:“誌願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處就愈少,可以自解之處就愈多。”誌願和希望的實現要靠幹和做。幹和做就是務實,就是腳踏實地,就是要找到實現誌願和希望的用力之處,否則,就會像魯迅先生說的,“開首太自以為有非常的神力,有如意的成功,幻想飛得太高,墜在現實上的時候,傷就格外沉重了”。
付出越多收獲也越多
有一則寓言故事,蘊含了深刻的經商哲理。
趙秀才與錢老板死後一起來到地獄,閻王看過功德簿後對他們說:“你們二人前生沒有做什麼壞事,我特準許你們來生投胎為人。但現在隻有兩種經商的方式讓你們選擇,一種是做付出的人,一種是做索取的人。也就是說,一個人需要過付出、給予的人生,一個人需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閻王說完,便讓趙秀才和錢老板慎重考慮後再做選擇。
趙秀才心想,前生我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現在準許來生過索取、接受的生活,也就是吃、穿都是現成的,我隻用坐享其成就行了,那樣真是太舒服了。想到這裏,他第一個說道:“我要做索取的人。”
錢老板看到趙秀才選擇了來生過索取、接受的人生,自己隻有付出、給予這條人生之路可供選擇,沒有別的選擇,他還想到自己前生經商賺了一點錢,來生就把它們都施舍出去吧。於是,他心甘情願地選擇了過付出、給予的生活,做一個付出的人。
閻王看他們選擇完了,當下判定二人來生的命運:“趙秀才甘願過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輩子做乞丐,整天向人索取飯食,接受別人的施舍。錢老板甘願過付出、給予的人生,下輩子做富豪,行善布施,幫助別人。”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在選擇人生時,其實也在選擇態度。態度訣定一切。誰懂得付出與給子,他人生的結局總不會太壞。
付出、給予,這是我們立身成人之本。我們懂得付出,就永遠有可以付出的資本;我們貪圖索取,就永遠有必須索取的企求。付出越多,收獲越大;索取越多,收獲越小。人生就是由這樣一種慣性趨勢操縱著,我們生存在什麼樣的狀態下,這種狀態就會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隻要我們養成付出、給予的習慣,我們就會擁有越來越多的可供付出、給予的資本。
付出、給予的核心,也就是愛。
《李嘉誠的經商之道》一書中展示了李嘉誠這位“千億富豪”的拳拳愛國家、愛人民之心。
李嘉誠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錢來自社會,應該用於社會”。他在取得巨大的物質財富之後,便積極推行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慈善事業。為了替家鄉人民辦一點實事,李嘉誠在百忙之中,還親自在汕頭選擇校址購地900畝建立汕頭大學,他出資數億港元為學校購置最現代化的設備,還物色教授,捐贈大量電子教學儀器。在北京舉辦的1990年亞運會籌資階段,李嘉誠一次捐獻30萬元,是捐獻資財的最大戶頭。1991年,我國華東地區遭受特大洪澇災害,李嘉誠個人捐款5000萬港幣,成為當時個人捐款最多的老板。1992年,李嘉誠與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會晤,他對鄧樸方說,他和兩個孩子(李澤钜、李澤楷)經過考慮,再捐一億港元,也作為一個種子,通過各方麵的共同努力,為全國的殘疾患者辦點實事。李嘉誠先生對祖國的捐資援助從不吝於投入,到目前為止,捐款數額已超過22億港元。
人格上的高貴同時造就了事業上的高貴。富有偉大愛心的李嘉誠在生意圈中樹立了良好的公信力。
孟了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因為我們的付出和給予,為他人造就了幸福和快樂,而這種幸福和快樂,最終也會降臨到我們自己的身上。
管理先修德
《菜根譚》中曰:“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它的意思是說,在恩寵利祿方麵,不要搶在別人前麵;在德行與事業上,不要落在人後麵;在接受與享受方麵,不要越過一定分寸;在修養與操行上,不要降低分毫。
古人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一個人的氣節和正義就像《陽春白雪》這首名曲一樣。但人不管如何清高或有學問,如果沒有高深的品德來配合,那麼這種學問和清高也喪失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