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鷹 千年要塞(1 / 2)

“大圍困!大圍困!馬耳他重陷376年前的大圍困!英勇的軍隊能否再次打敗邪惡帝國的入侵,絕地反擊,戈比將軍肩負重擔!”

清晨的倫敦,波霧蒙蒙,街道上的行人盡管不多,但小報童們就已經在忙著大聲推銷報紙了。這個秋天,對於英國人來說並不好過,由於本土艦隊在先前的海上戰鬥中損失慘重,德軍水麵艦艇和潛艇在大西洋上的活動愈發頻繁,每個月運抵英國的物資比1940年初時下降了約百分之七十——隻能達到正常需求的四成。好在美國政府的大力援助,使得最近兩個月的總體情況有所好轉,8月份間共有102艘商船抵達英國港口,它們為英國軍民帶來了85萬噸的食品、油料和其他重要物資,到了9月,這一數字上升到98萬噸。在這些物資運抵英國本土的同時,每個月被德國海軍擊沉的船隻總登記噸位都在40萬噸以上,7、8、9三個月分別為45.9萬噸、58.1萬噸和42.7萬噸,大大超過了英國造船廠建造貨船的速度!

對於300多年前發生在馬耳他的“大圍困”戰役許多人並不知曉,但現在幾乎每個英國人都在關注地中海和馬耳他戰局,廣播、報紙以及政府的宣傳無不表達出一層意思:地中海戰事與大英帝國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一旦被逐出地中海,英國將很快失去對廣袤的非洲殖民地的控製權,在西亞的勢力範圍也將受到極大的衝擊,今後從東南亞殖民地進口物資的貨船,即便繞遠路走好望角也是不安全的,加上原本就受到極大挑戰的北大西洋航運線,英國本土失去“血液供應”並不隻是謠言中的情節了!

“來一份!”

“給我來一份!”

盡管收入相比物價的上漲有所下降,而紙張的成本也比從前高出一截,但讀報的習慣早已在這些白領人群中紮下了根基。穿著黑西裝、戴著紳士帽的男士們聞聲而來,很快讓報童們忙得不亦樂乎。

隨著德軍對倫敦的轟炸幾乎陷入停止,倫敦居民的生活逐漸恢複了往日的節奏,一些企業重新開工,許多政府部門也陸續遷回,於是在這清晨的街道上,形色匆匆的身影又多了起來。

“數萬德意軍隊於昨日登陸馬耳他,英軍主力退守瓦萊塔!”緩緩前行的電車上,一個戴著眼鏡的年輕男子坐下來便迫不及待的打開報紙,然後將頭版正文的第一句讀了出來。

旁邊一個同樣是職員模樣的男子探過頭來,心裏很沒底的問:“瓦萊塔守得住嗎?”

戴眼鏡的年輕人頗有信心的說:“肯定守得住,馬耳他騎士團能夠抵擋數十萬土耳其軍隊的進攻,眼下幾萬德國和意大利的軍隊算得了什麼?”

“土耳其人當年可沒有俯衝轟炸機和坦克!”坐在對麵的一個中年人,不冷不熱的插了一句,當初由英國遠征軍和法國陸軍攜手打造的防線,恰是敗給了德軍天上的轟炸機群和地上的裝甲鐵流。

同在這輛電車上的,還有兩位並肩而立的軍官,一人穿著陸軍的黃色卡其布軍服,軍銜少尉,另一人穿著潔白的海軍製服,軍銜中尉。聽著市民們的爭論,兩人的表情顯得很是蒼白。馬耳他的英軍指揮官兼總督多比中將,兩日來已經接連向倫敦發來多道告急電報,德意聯軍凶猛的空中轟炸加上傘兵部隊的襲擾,駐守馬耳他的英軍在全麵向瓦萊塔收縮之前已經損失了三成兵力。且不要說馬耳他空中和海上都為聯軍優勢兵力所封鎖,眼下地中海形勢日趨危急,駐守在直布羅陀和埃及的英軍部隊自顧不暇,向馬耳他增兵隻是權宜之計。在美國正式參戰之前,也隻有英國本土才有相對充足的兵員可供調配,然而以大西洋航線的損失率,沒有哪個英國指揮官敢於拿成百上千士兵的性命冒這個險!

聽了對方的言論,戴眼鏡的年輕人大聲反擊道:“放心,海軍會拯救馬耳他的!”

沒有人注意到,那名海軍中尉把頭壓得更低了,從亞曆山大港出擊的英國地中海艦隊,此時已經基本喪失了戰鬥力,至於直布羅陀港,如今隻有為數不多的輕型艦艇,那些被抽調去參加大西洋反破交戰的主力艦艇雖然正在返航,但德意軍隊恐怕早已在直布羅陀和馬耳他之間的航路上做好層層堵截的準備了!

*****************

在1566年以前,瓦萊塔城並不叫瓦萊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天然港口,使它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始終為各方勢力所垂涎。從最早的腓尼基人到希臘人,接下來迦太基、古羅馬、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諾曼人、聖約翰騎士團、法國人和英國人,先後在這裏留下了自己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