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她是中日之間一個小小的島國,卻彙集萬千矚目。
她的這個位置那真是“萬國津梁”,也是世界的橋梁。
她與釣魚島有著明確的分界,卻被刻意混為一談。
沈複的記載,比日本人古賀辰四郎對釣魚島的記載還早76年。
她與中國海天相隔,卻有著相同的文化追求與民間習俗。
琉球人結婚也跟中國人一樣,鼓樂小轎。
在今天日本衝繩縣博物館陳列著一口銅鍾,這口古鍾的名字叫“萬國津梁鍾”,上麵鑄有如下的幾行漢字:“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異產至寶充滿十方刹……”“琉球”,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名字,但她可不是我們小的時候玩的琉璃球,而是一個神秘的王國。這口“萬國津梁鍾”原本屬於這個神秘的王國,但時至今日,為什麼會掛在日本衝繩縣的博物館裏呢?這口古鍾背後擁有著哪些神秘的故事呢?
萬國津梁
“政通人和”是每一個國家追求的目標,但有時候擁有一個絕佳的地理位置,卻是人和的先決條件。在風飄雲蕩的大海上,琉球正是因為具備了永久的地緣優勢,才能一直保持著與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各國的貿易往來,從而確立了自己的文化地位。
還是讓我們先來解讀一下“萬國津梁鍾”這個詞的意思。“萬國津梁”的意思是一萬個國家的橋梁,也就是世界的橋梁,這座橋梁指的就是這口古鍾的主人——琉球王國。過去的琉球王國散布在中國台灣東北和日本九州島西南之間的琉球群島上,琉球群島地處東亞的海上交通要道,北連日本列島,隔海相望於中國,距中國香港1340公裏,距中國大陸710公裏,距中國台北660公裏,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說到這兒,我們就知道,人家這個位置那真是“萬國津梁”,也就是世界的橋梁。
琉球群島由北、中、南三大島嶼群共一百多個島嶼組成。北部島群包括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又稱薩南諸島;中部是大琉球群島(即衝繩群島);南部是宮古群島和先島諸島,麵積共4600多平方公裏。在先島群島之北的海中,還有由釣魚島、北小島、南小島、黃尾嶼、赤尾嶼等構成的釣魚島列嶼(日本稱“尖閣群島”)。
而琉球國包括琉球群島中的先島諸島、衝繩諸島和奄美諸島,總麵積為3500平方公裏,它的西側是中國東海,東側是太平洋。最大的島嶼是衝繩諸島中的衝繩島(即大琉球島),麵積1210平方公裏;其次是奄美大島,麵積730平方公裏。琉球群島最南端的與那國島,距中國台灣僅110公裏,距釣魚島僅170公裏。衝繩距東京970英裏,距中國台北410英裏,距中國內地沿岸440英裏,距中國香港830英裏,距馬尼拉900英裏,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戰略價值十分重要。
最早的海上馬車夫
著名航海家鄭和有句名言:“國家欲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17世紀荷蘭海外貿易的繁榮,就是付出了巨大代價換來的。不可否認,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航行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麵對比陸地更多的艱難險阻,但是琉球的海外貿易卻大都一帆風順,滿載而歸。這是什麼原因呢?
由於國土疆域狹小,琉球無法建立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因此它憑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通過發展海外貿易來獲得財富。琉球的船隻往來那霸與福州之間,還北上日本、朝鮮,南下安南、呂宋、暹羅、亞齊、爪哇、馬六甲等,遍布整個南洋群島。琉球從這樣的“轉口貿易”中富裕起來。根據日本學者赤嶺誠紀1988年發表在《衝繩時報》的一篇文章《大航海時代的琉球》粗略統計,僅明代永樂到嘉靖幾十年間,琉球就派往暹羅(今泰國)、滿剌加(今馬來西亞一帶)、蘇門答臘、爪哇等國貿易船101艘,人員數量達到了11233人。正因如此,德國學者李斯博士才說:“葡萄牙人未到馬六甲海峽以前,琉球人獨占中國、日本、南洋間之貿易,那霸即為東亞貿易之一大市場。”人家琉球的海外貿易市場比荷蘭早多了,這才是最早的“海上馬車夫”。
說到“海上馬車夫”,我要說一句實話,中國對於他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海上馬車夫”可是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您要不信,我給您舉一個非常現實的例子。話說1404年,也就是大明永樂二年,有一艘外國船隻因為遇到台風順流漂到了福州,當時福州的地方官經過詢問才知道這艘商船來自暹羅,也就是泰國。從泰國來的這艘船要去哪兒呢?它去琉球貿易。福建布政司就把這個情尚泰久王況彙報給了永樂皇帝,永樂皇帝朱棣就給福建布政司派了個使者——禮部尚書李至剛,派他來到福州傳達自己的聖旨。這聖旨說“暹羅國與琉球修好,是番邦美事”,不幸遇到風浪刮到咱這兒來了,那咱們就應當給予幫助。怎麼幫助呢?這是人家永樂皇帝的原文啊:“舟壞者為之修理,人乏食者,給之粟,候便風,其人欲歸或往琉球,導之去。”船壞了,咱給人修(不要錢);人家餓了,咱給人好吃的、好喝的帶著;等到風平浪靜了,他要想回家,或者繼續往琉球,咱來一條船引導他走入正途。要沒有這樣的皇帝支撐,要沒有這樣的國家為南來北往的人保駕護航,這琉球的貿易它能堅持多久?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琉球當上這“海上馬車夫”,我們中國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麼一件小事就可以充分說明這點。
琉球就是以這種特殊的位置,成為中、日、朝三國及南洋各國之間貿易的重要樞紐,富庶程度聞名海內外,於是,富裕起來的琉球在1458年尚泰久王統治期間,鑄造了一口銅鍾,命名為“萬國津梁”。提起這個尚泰久,這個“尚”姓與中國有著直接的關係,這個我們後麵再講。
琉球海外貿易的大宗貨物是向中國出售日本的白銀、漆器、刀劍、屏風和扇子,將中國出產的藥材、瓷器、絲綢、銅錢轉售到日本和朝鮮,並將東南亞、印度和阿拉伯半島出產的犀角、蘇木、香料、錫、糖、象牙、乳香、龍涎香銷售到中國、日本、朝鮮三國。
福州是琉球主要的在華貿易港口,琉球商人在福州交易的貨物種類繁多,有各種手工業品、醫藥、香料、礦產、海產、紡織品及其他珍奇貨物。福州還有人“代售球商之貨”。琉球商人從福建帶走的貨物主要是陶瓷、漆器和絲綢三大類。
琉球國對中國的朝貢貿易在康熙初年已經十分發達。帶到中國的貨物有金銀罐、金銀粉匣、金缸酒海、泥金彩畫圍屏、泥金扇、泥銀扇、畫扇、蕉布、苧布、紅花、胡椒、蘇木、腰刀、火刀、槍、盔甲、馬、鞍、絲、綿、羅盤,額外增加的朝貢之物無定額。康熙十九年,琉球再次進貢,皇帝令免部分奢侈品。在以後的朝貢中,隻有通過琉球向南洋的轉口貿易有發展,從南洋進口藥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國都城首裏城(朝鮮稱為“海浦”)出現了專門航行到朝鮮的琉球貿易船隻。琉球與朝鮮的政治和經濟關係都有發展,但經濟的作用大於政治作用,因為它們同屬於明朝的藩屬。
琉球與東南亞的經濟關係是互補的。16世紀,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勢力已經進入東南亞,它們的產品通過琉球這一中轉站賣到朝鮮、日本,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琉球國名稱的由來
從古至今,名字對每個地方、每個國家都尤為重要。它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種意義的表達。挪威意為“通住北方之路”;葡萄牙指的是“溫暖的港口”。那麼“琉球”這個名字又有什麼樣的含義呢?
話說到這裏,我們隻要有個名字、有個詞彙,就得解釋。這“琉球”兩字兒是神仙給取的嗎?當然不是。取這兩個字,命名這片海上仙山島嶼的,雖說不是神仙,但也是一個非常想成為神仙的人。他會是誰呢?當然是中國的隋煬帝了。
早在成書於唐朝初年,也就是公元7世紀初的《隋書》中,便有專門的一段,叫“流求傳”。比較信而有證的第一次琉球群島的探索之旅發生在隋煬帝大業年間,即公元607年。隋煬帝不畏波濤險遠,令羽騎尉朱寬到海外尋訪異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與那國島在今天的釣魚島西南170公裏。行至這一片海上,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現在海中,“若虯龍浮在水麵”,蜿蜒如長蛇,形狀如虯龍一般,所以他就給這一片島嶼起了個名字,稱為“流虯”。這個“虯”字左邊是蟲字邊,右邊擱一個豎彎鉤。“虯”的意思是龍,在唐朝編纂《隋書》時,為避帝王諱,帝王是龍啊,為避帝王龍之諱啊,將該地更名為流求,這個“求”就是“求人”的“求”了。這樣,當然也有人寫成“留仇”、“瑠求”、“流鬼”之類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最終給這塊地起了一個非常美好的名字。這就是我們今日使用的“琉球”這兩個字的起源。
在成書於1650年、由向象賢編撰的記載琉球國史的《中山世鑒》中,有如下的一段敘述,道出了琉球一名的來曆:“當初,未(有)琉球之名。數萬歲之後,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此國。地界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虯浮水中,故因以名流虯也”。
在記載琉球國史的另一部著作《中山世譜》(1725年成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隋大業三年(607年)丁卯,煬帝令朱寬、何蠻抵本國,遙觀地界於波濤間,蟠旋蜿延,其形若虯浮水中,名日流虯,嗣後改名流求。”